蒙古族村落富余劳动力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新探
【文章目录】:
一、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群体“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提出
二、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群体的流动趋向和归宿问题
(一) 由政府牵头开办的养殖业和特色产业, 为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群体就近就业提供了机会, 解决了部分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的生存问题
(二) 回乡“重拾”承包地、草牧场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归宿
(三) “家庭生态牧场”的兴起, 为他们就近就业提供方面
(四) 农牧民自主建立的“养牛”合作社, 使吸收更多富余劳动力成为一种可能
(五) 城市蒙古族部分打工群体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三、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洋;;蒙古族村落富余劳动力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新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04期
2 孙兴玲;;切实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J];前进;2006年07期
3 刘燕;;社会工作在提升外出务工灾民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介入策略[J];成人教育;2010年06期
4 袁仿来;黄嘉春;;三个阶段培养成年孤儿的社会适应能力[J];社会福利;2006年11期
5 钟艳萍;刘洋;阿思根;;蒙古族村落社会“套布”的由来、适用范围及现代性阐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6 阿思根;;蒙古族村落社会生态演进历程与过剩人口的出现——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杰嘎查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5期
7 ;青海蒙古族[J];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23期
8 胡亚楠;王福革;;蒙古族哲学范畴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阿思根;刘海池;;论当代城镇蒙古族居民社会结构变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希辉;刘琴;;重庆蒙古族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广兴;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2 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散如拉;转型时期蒙古族村落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年
2 芒来;从科尔沁文化变迁谈及科尔沁蒙古族图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梁璐;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4 葛根塔娜;新一代城市蒙古族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5 塔娜;都市里的族群归属—兰州市第二代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6 玉文;农区蒙古族礼仪文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7 香春;天山办事处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马兰萍;内蒙古高校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青克乐图;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的变迁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10 乌日力嘎;科尔沁蒙古族村落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6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