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民族学建构历程反思的学术对话
发布时间:2020-11-02 10:20
20世纪60年代生态民族学成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民族学界得以确立。对半个多世纪以前生态民族学的创建过程进行讨论,可以更加明辨其学术价值与时代使命,一个学科的建立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学人不懈的努力。这对我国当下建构民族学中国话语或者民族学中国流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任何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我们必须得有足够的耐心。
【文章目录】:
引言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66922
【文章目录】:
引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崔明昆;;主持人语:传统知识与可持续发展[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03期
2 冯金朝;薛达元;龙春林;;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3 杨庭硕;;生态治理的文化思考——以洞庭湖治理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付广华;;美、苏两种传统的民族生态学之比较——“民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5 ;本期导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范小青;谢景连;;洞庭湖区退耕还湖的文化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1年02期
7 牛坤;;洱海周边白族居民的传统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09期
8 罗康智;杨庭硕;;文化重构视野下洞庭湖退耕还湖的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0年03期
9 翟慧敏;;“三位一体”:生态民族学视野下的水生态文明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金香;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6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6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