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一: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19:28
中华民族是人类至今唯一历史和文化从未中断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人围绕类似于现代“民族”的族类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深具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特征的思想理论成果。本文追求内化于中华文明“内生的”、“原本的”发展脉络与路径之中,循依中华文明的传统思维模式,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历程为经验条件,对中国古代的族类思想进行研究。按照这样的“内在性”视角,本文综合采用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中的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中国古代的族类思想进行整体、综合、系统的研究。将中国古代的族类思想看作一个整体,不过于强调其中某个单独的理论、流派或者观点,而是将古人对于族类现象的各种认识或假说中积极与合理的遗产进行梳理、归纳、继承下来,并且对其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部分加以综合,分为哲学基础、理论精髓、政治实践、历史旨蕴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族类思想本身的内在联系脉络、历史演绎进路,体现出的政治发展逻辑,以及蕴含其中的有益启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族类思想建立在以“易”为基础,以“异”为表现,以“生”为价值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厘定与说明
三、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生生之易: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认识基点:古人视域中的宇宙世界
一、易:宇宙世界的根本属性
二、异:宇宙世界的基本面貌
三、生:宇宙世界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逻辑演绎:宇宙世界的演化规律
一、分:从宇宙到万物的个体生成
二、合:从个体到整体的群体进化
三、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哲学思考:差异事物的关系本质
一、和:超越对立之态
二、合:超越同异之分
三、中:超越极端之敝
小结
第二章 多元化一: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理论精髓
第一节 理论假设:涵育多元的人伦理念
一、五方四裔:族化的群体
二、天父地母:人化的世界
三、天下一家:家化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规则:以礼相待的文化血脉
一、礼别夷夏:开放式标准
二、礼不往教:他者性原则
三、礼尚往来:共生化环境
第三节 价值追求:凝铸一体的理想信念
一、和而不同:包容性价值
二、修文来远:道德化路径
三、崇尚统一:信仰化秩序
第四节 演化模式:和合化一的形而上学
一、合而成章:族类演变的历史趋势
二、以朝名族:族类群体的历史表达
三、螺旋上升:族类发展的历史形态
小结
第三章 一体多制: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政治实践
第一节 治统与治策:政治一体与政策多样
一、天下一统:政治秩序的集中统
二、因宜而治:政策措施的灵活多样
第二节 王朝与地方:行政一体与管理多样
一、江山一体:行政秩序的集中统
二、通权达变:行政模式的灵活多样
第三节 民心与民风:思想一体与文化多样
一、纲纪一体:意识形态的集中统
二、不易俗宜:文化习俗的灵活多样
小结
第四章 彰往察来: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历史旨蕴
第一节 传承与变革:俯瞰着历史的中华民族
一、春秋一脉:坚守民族之魂
二、旧邦维新:焕发民族生机
第二节 胸怀与担当:思索着未来的中华文明
一、海纳百川:包容不同文明
二、大德敦化:引领人类未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考略[J]. 龚永辉. 民族研究. 2011(06)
[2]“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J]. 何星亮. 云南社会科学. 2011(05)
[3]“朝贡—册封”秩序论析[J]. 李宝俊,刘波.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1(02)
[4]南北朝时期交聘现象浅析[J]. 李大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12)
[5]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J]. 黎虎. 文史哲. 2009(03)
[6]周代的交聘使者及使团[J]. 黎虎. 史学集刊. 2008(04)
[7]论唐代内地与边疆的“互市”和“朝贡”贸易[J]. 管彦波.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4)
[8]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J]. 郝时远. 民族研究. 2004(02)
[9]18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变动研究[J]. 王跃生. 中国人口科学. 1997(04)
[10]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J]. 周伟洲. 中国史研究. 1995(02)
本文编号:2948176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厘定与说明
三、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生生之易: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认识基点:古人视域中的宇宙世界
一、易:宇宙世界的根本属性
二、异:宇宙世界的基本面貌
三、生:宇宙世界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逻辑演绎:宇宙世界的演化规律
一、分:从宇宙到万物的个体生成
二、合:从个体到整体的群体进化
三、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哲学思考:差异事物的关系本质
一、和:超越对立之态
二、合:超越同异之分
三、中:超越极端之敝
小结
第二章 多元化一: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理论精髓
第一节 理论假设:涵育多元的人伦理念
一、五方四裔:族化的群体
二、天父地母:人化的世界
三、天下一家:家化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规则:以礼相待的文化血脉
一、礼别夷夏:开放式标准
二、礼不往教:他者性原则
三、礼尚往来:共生化环境
第三节 价值追求:凝铸一体的理想信念
一、和而不同:包容性价值
二、修文来远:道德化路径
三、崇尚统一:信仰化秩序
第四节 演化模式:和合化一的形而上学
一、合而成章:族类演变的历史趋势
二、以朝名族:族类群体的历史表达
三、螺旋上升:族类发展的历史形态
小结
第三章 一体多制: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政治实践
第一节 治统与治策:政治一体与政策多样
一、天下一统:政治秩序的集中统
二、因宜而治:政策措施的灵活多样
第二节 王朝与地方:行政一体与管理多样
一、江山一体:行政秩序的集中统
二、通权达变:行政模式的灵活多样
第三节 民心与民风:思想一体与文化多样
一、纲纪一体:意识形态的集中统
二、不易俗宜:文化习俗的灵活多样
小结
第四章 彰往察来:中国古代族类思想的历史旨蕴
第一节 传承与变革:俯瞰着历史的中华民族
一、春秋一脉:坚守民族之魂
二、旧邦维新:焕发民族生机
第二节 胸怀与担当:思索着未来的中华文明
一、海纳百川:包容不同文明
二、大德敦化:引领人类未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考略[J]. 龚永辉. 民族研究. 2011(06)
[2]“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J]. 何星亮. 云南社会科学. 2011(05)
[3]“朝贡—册封”秩序论析[J]. 李宝俊,刘波.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1(02)
[4]南北朝时期交聘现象浅析[J]. 李大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12)
[5]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J]. 黎虎. 文史哲. 2009(03)
[6]周代的交聘使者及使团[J]. 黎虎. 史学集刊. 2008(04)
[7]论唐代内地与边疆的“互市”和“朝贡”贸易[J]. 管彦波.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4)
[8]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J]. 郝时远. 民族研究. 2004(02)
[9]18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变动研究[J]. 王跃生. 中国人口科学. 1997(04)
[10]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J]. 周伟洲. 中国史研究. 1995(02)
本文编号:294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9481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