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对四川羌村的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17:37
本文是对导师徐平教授在1987-1990年对四川羌村调查进行的追踪研究。徐平教授在20年前对羌村进行调查研究期间,羌村正处于以传统农牧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之中。徐平教授当时以羌村为田野调查点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即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的羌族村寨也被卷入其中。羌村经历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20年,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精神世界方面都经历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迁。那么,二十年的急剧变迁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变迁,少数民族文化在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将会呈现出何种变迁轨迹是本文尝试着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化的变迁是文化的常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变迁模式。羌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是渐进式民族文化传承为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嬗变方式为辅。相比之下,随着羌村的经济结构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生产方式的变迁带动着社会关系、民族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嬗变。2008年羌族聚集区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此次大地震的发生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灾难也是羌族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社会事件。灾后重建中,现代国家以其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作出了对口援建的制度性安排,直接推...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羌族相关研究
二、民族文化变迁的相关研究
三、追踪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羌村概况
第一节 羌村的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
一、羌村历史沿革
二、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羌村的交通
一、羌村的交通
二、公路衍生的发展机遇
三、交通遭遇的风险
第三节 羌村的搬迁历程
一、小农经济:从河坝地到高山、高半山的搬迁
二、市场经济:从高山、半高山到河坝地的搬迁
第三章 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迈向市场经济的尝试
一、羌锋公司的实验
二、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
第二节 羌村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农业经济基础的动摇
二、畜牧业的萎缩
第三节 副业主导化
一、传统的找副业方式
二、当前的找副业方式
第四章 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一、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二、"摆是非"的困扰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一、婚姻圈的扩展
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三、代际差异
第三节 基层政权的虚置
一、纠纷的处理
二、村干部身份的两难
第五章 民族文化的调适
第一节 语言、服饰的变迁
一、濒危的羌语传承
二、羌族服饰的礼仪化
第二节 渐行渐远的羌族节日
一、民间的羌族节日
二、官方主导的羌族节日的兴盛
三、羌族文化的客位保护
第三节 羌村人的信仰
一、羌村人生活中的信仰
二、村寨信仰核心——乩仙庙的更迭
三、孤独的释比
四、残留的巫术
第六章 灾后重建推动下的跨越式变迁
第一节 震时的社会行为
一、震时短暂的恐慌
二、紧急救援
三、心理需求层次的置换
四、地震谣言的传播
第二节 灾后重建推动下的嬗变
一、规划下的羌寨重建
二、房屋结构的嬗变
第三节 灾后重建的隐忧
一、灾后重建主客位的错位
二、灾民生计的隐忧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第二节 文化传承与嬗变的困境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业为例[J]. 单江秀.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1)
[2]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 吴其付.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1)
[3]商业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J]. 张海超.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01)
[4]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J]. 和晓蓉,和继全,顾霞. 思想战线. 2009(01)
[5]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J]. 刘筝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6]民族学与灾后重建——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J]. 王明珂.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7]论四川西北部的羌族及其演变[J]. 杨东晨,周五龙. 青海师专学报. 2008(04)
[8]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J]. 迟燕琼. 民族艺术研究. 2008(03)
[9]从德昂族宗教信仰看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J]. 陈瑞琪.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2)
[10]灾难与旅游[J]. 彭兆荣,杨明华.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6)
本文编号:3196168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羌族相关研究
二、民族文化变迁的相关研究
三、追踪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羌村概况
第一节 羌村的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
一、羌村历史沿革
二、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羌村的交通
一、羌村的交通
二、公路衍生的发展机遇
三、交通遭遇的风险
第三节 羌村的搬迁历程
一、小农经济:从河坝地到高山、高半山的搬迁
二、市场经济:从高山、半高山到河坝地的搬迁
第三章 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迈向市场经济的尝试
一、羌锋公司的实验
二、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
第二节 羌村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农业经济基础的动摇
二、畜牧业的萎缩
第三节 副业主导化
一、传统的找副业方式
二、当前的找副业方式
第四章 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一、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二、"摆是非"的困扰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一、婚姻圈的扩展
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三、代际差异
第三节 基层政权的虚置
一、纠纷的处理
二、村干部身份的两难
第五章 民族文化的调适
第一节 语言、服饰的变迁
一、濒危的羌语传承
二、羌族服饰的礼仪化
第二节 渐行渐远的羌族节日
一、民间的羌族节日
二、官方主导的羌族节日的兴盛
三、羌族文化的客位保护
第三节 羌村人的信仰
一、羌村人生活中的信仰
二、村寨信仰核心——乩仙庙的更迭
三、孤独的释比
四、残留的巫术
第六章 灾后重建推动下的跨越式变迁
第一节 震时的社会行为
一、震时短暂的恐慌
二、紧急救援
三、心理需求层次的置换
四、地震谣言的传播
第二节 灾后重建推动下的嬗变
一、规划下的羌寨重建
二、房屋结构的嬗变
第三节 灾后重建的隐忧
一、灾后重建主客位的错位
二、灾民生计的隐忧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第二节 文化传承与嬗变的困境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业为例[J]. 单江秀.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1)
[2]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 吴其付.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1)
[3]商业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J]. 张海超.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01)
[4]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J]. 和晓蓉,和继全,顾霞. 思想战线. 2009(01)
[5]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J]. 刘筝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6]民族学与灾后重建——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J]. 王明珂.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7]论四川西北部的羌族及其演变[J]. 杨东晨,周五龙. 青海师专学报. 2008(04)
[8]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J]. 迟燕琼. 民族艺术研究. 2008(03)
[9]从德昂族宗教信仰看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J]. 陈瑞琪.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2)
[10]灾难与旅游[J]. 彭兆荣,杨明华.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6)
本文编号:3196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19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