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偏好还是机会结构?——中国西部地区族际交往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4:21
在多族群共处的社会环境中,族际交往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侧重探讨了族际交往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且认为性别、年龄以及各类社会经济指标是影响族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但问题是,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族际交往的,是通过个体偏好机制还是机会结构机制?利用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变迁调查"(CSSC)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HLRM)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试图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偏好机制(比如族际交往意愿、族际通婚态度)和机会结构机制(比如外族群规模、族群多样性)双重作用于族际交往,相对而言,机会结构机制的作用大于个体偏好;对于教育水平而言,背后起主要作用的是个体偏好机制;对于性别、年龄而言,背后起主要作用的是机会结构机制;在所有因素当中,教育水平的影响力最强。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促进不同族群间的交往,不仅应在个体层面上增强族际交往偏好,尤其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在社会层面上建构合理、有效促进族际交往的机会结构。
【文章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个体偏好机制
1. 族际交往意愿与族际交往
2. 族际通婚态度与族际交往
(二)机会结构机制
1. 外族群规模与族际交往
2. 族群多样性与族际交往
(三)机制解析
1. 教育水平与族际交往
2. 年龄与族际交往
3. 性别与族际交往
三、数据、变量与基本情况描述
(一)数据来源
(二)族群分类
(三)变量设计
1. 因变量:族际交往
2. 自变量
(四)基本情况描述
四、分析方法与结果解释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解释
1. 个体偏好与族际交往
2. 机会结构与族际交往
3. 机制分解
(1)教育水平与族际交往
(2)年龄与族际交往
(3)性别与族际交往
五、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平等权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受教育机会比例平等原则的视角[J]. 方跃平,汪全胜.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2)
[2]中国族际通婚的发展趋势初探——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J]. 菅志翔. 社会学研究. 2016(01)
[3]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 郝亚明. 民族研究. 2015(03)
[4]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J]. 李路路,朱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5)
[5]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J]. 郝亚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6]互联网场域的族际交往[J]. 尕藏草. 青年研究. 2014(03)
[7]影响多民族城市族际交往的因素及对策建议——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J]. 刘有安,张俊明.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2)
[8]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的研究[J]. 黄健,邓燕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1)
[9]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J]. 李静,刘继杰. 新疆社会科学. 2012(05)
[10]论群际接触对跨文化敏感的影响——一项基于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 王晓玲. 宁夏社会科学. 2012(01)
本文编号:3321852
【文章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个体偏好机制
1. 族际交往意愿与族际交往
2. 族际通婚态度与族际交往
(二)机会结构机制
1. 外族群规模与族际交往
2. 族群多样性与族际交往
(三)机制解析
1. 教育水平与族际交往
2. 年龄与族际交往
3. 性别与族际交往
三、数据、变量与基本情况描述
(一)数据来源
(二)族群分类
(三)变量设计
1. 因变量:族际交往
2. 自变量
(四)基本情况描述
四、分析方法与结果解释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解释
1. 个体偏好与族际交往
2. 机会结构与族际交往
3. 机制分解
(1)教育水平与族际交往
(2)年龄与族际交往
(3)性别与族际交往
五、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平等权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受教育机会比例平等原则的视角[J]. 方跃平,汪全胜.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2)
[2]中国族际通婚的发展趋势初探——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J]. 菅志翔. 社会学研究. 2016(01)
[3]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 郝亚明. 民族研究. 2015(03)
[4]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J]. 李路路,朱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5)
[5]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J]. 郝亚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6]互联网场域的族际交往[J]. 尕藏草. 青年研究. 2014(03)
[7]影响多民族城市族际交往的因素及对策建议——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J]. 刘有安,张俊明.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2)
[8]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的研究[J]. 黄健,邓燕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1)
[9]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J]. 李静,刘继杰. 新疆社会科学. 2012(05)
[10]论群际接触对跨文化敏感的影响——一项基于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 王晓玲. 宁夏社会科学. 2012(01)
本文编号:3321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218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