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甘洛县白彝地区“蛊毒”巫术仪式性变迁
发布时间:2021-08-09 00:55
采取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凉山州甘洛县"白彝地区"盛行的蛊毒巫术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丰富蛊毒巫术的学术知识和彝学研究。蛊毒巫术当地彝语称为"毒斯",当地人根据可视与否把它分成两类:有形的叫蛊,无形的叫毒,两类各自又分为若干种。从个体家庭来说,当地传说认为只有富裕的人家或身患麻风病人家才会养蛊和蓄毒,随着科学观念的传播和影响,过去以养蛊和蓄毒来消除病患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养蛊蓄毒可致富的观念依然如故;从整个甘洛县白彝地区来说,过去养蛊蓄毒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工具,因其对周围构成一种威慑力量,对白彝地区的安全产生了保护和保障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蛊毒为当地白彝地区和社会服务的威慑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36(03)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有关蛊毒的研究
二、甘洛“白彝地区”的蛊毒传说及其内容
三、蛊毒传说的社会功能及其仪式化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惧与话语权——唐代“蛊毒”研究的新视角[J]. 霍斌.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4)
[2]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J]. 于赓哲.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2)
硕士论文
[1]苗人、巫蛊:对于他者的想象和指控[D]. 潘文献.中央民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1029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36(03)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有关蛊毒的研究
二、甘洛“白彝地区”的蛊毒传说及其内容
三、蛊毒传说的社会功能及其仪式化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惧与话语权——唐代“蛊毒”研究的新视角[J]. 霍斌.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4)
[2]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J]. 于赓哲.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2)
硕士论文
[1]苗人、巫蛊:对于他者的想象和指控[D]. 潘文献.中央民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310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