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经济社会发展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9 15:51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遭破坏、被遗忘和消失的威胁。抢救、保护、传承那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伊金霍洛旗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对此,伊金霍洛旗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措施之外,还大力支持成立民间社会团体,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力量对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如何培养和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让民众热爱本土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关键。蒙古族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4(02)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经济社会发展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伊金霍洛旗行政区划

伊金霍洛旗,人口普查,情况


伊金霍洛旗现今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人口情况见图2。图2伊金霍洛旗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21世纪的前十年,伊金霍洛旗国民经济呈现出了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保持了持续增长,总体经济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市第5位,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市之一。21世纪的前十年,伊金霍勒旗的经济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令人震惊。199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亿元,1999年增加10倍,到2005年则达到93.98亿元,是1992年的58倍多。1992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0.726亿元,1999年增加2.6倍,2005年达到了3.72亿元,是1992年的5.1倍。第二产业是发展和增速最快的产业。例如,伊金霍洛旗1992年第二产业产值为0.43亿元,1999年达到6.78亿元,2005年达到37.78亿元。“十五”期间,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第三产业产值为0.45亿元,1999年为8.38亿元,2005年增加到52.48亿元。“十五”期间是伊金霍洛旗三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三次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均生产总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5:27:28,1999年为11:40:49,而到了2005年变为4:40:56的结构,已经进入了三次产业合理化阶段。1992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338.5元,1999年为11858元,2005年为62518元。2012年,伊金霍洛旗获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县级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旗”等荣誉称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农牧业比重在产业结构之中逐年下降。虽然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较快,但他们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历史贡献与当下使命——以鄂尔多斯地区达尔扈特群体为例[J]. 色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 董晓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本文编号:333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3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