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02:23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地处秦岭岷、迭山系地带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域,历史上即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给生活在这里的藏、汉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文选取此次泥石流的灾后重建为研究对象,进行民族学研究。首先,对本研究工作的现实理论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研究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其次,对舟曲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作了全面的考察,指出舟曲高山峻岭居多的特殊地质构造和夏季集中降雨的特殊气候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客观原因;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度开矿破坏森林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则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舟曲县是藏、汉民族杂居之地,藏传佛教、原始苯教、汉传佛教、道教在当地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民族宗教文化多元而丰富。第三,通过对历史上舟曲各种自然灾害的梳理,指出2010年8月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罗家峪、锁儿头地方,都是泥石流灾害频发之地,而此次泥石流灾害破坏力之强,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并对此次灾害破坏与损失如此之大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解读。第四,以田野...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综述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舟曲泥石流灾害地点自然与人文概述
    2.1 自然人文环境概述
        2.1.1 舟曲的地理位置
        2.1.2 舟曲的自然环境
        2.1.3 人.与族群
    2.2 舟曲泥石流发生地自然环境
        2.2.1 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地形地质概况
        2.2.2 气候在此次泥石流中的催化作用
第三章 舟曲泥石流灾害背景、过程及原因
    3.1 舟曲自然灾害的历史
        3.1.1 暴雨灾害
        3.1.2 泥石流灾害
        3.1.3 地震灾害
        3.1.4 冰雹灾害
        3.1.5 滑坡灾害
        3.1.6 干旱灾害
    3.2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
        3.2.1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3.2.2 生命损失情况
        3.2.3 财产损失情况
    3.3 灾害原因解读
        3.3.1 灾害原因之一:自然脆弱性
        3.3.2 灾害原因之二:自然与社会交互形成的次生性脆弱性
        3.3.3 灾害原因之三:社会脆弱性
第四章 受灾群体问题
    4.1 受灾职业群体与族群
        4.1.1 受灾的职业群体
        4.1.2 受灾的族群
    4.2 灾后安置点概述
        4.2.1 老城区安置点(馨苑小区)
        4.2.2 峰迭新区
        4.2.3 兰州新区安置点
        4.2.4 安置点入住情况总结
    4.3 灾后不同职业与群体面临的多种变迁问题
        4.3.1 生计问题
        4.3.2 居住问题
        4.3.3 社会问题
        4.3.4 信仰问题
第五章 受灾群体灾后恢复重建问题
    5.1 受灾群体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就
        5.1.1 政府在恢复重建中的决策作用及其贡献
        5.1.2 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作用
    5.2 灾后重建引发的次生问题
        5.2.1 灾后重建引发的流动问题
        5.2.2 灾后重建引发的社会分层问题
    5.3 灾后生态重建问题
        5.3.1 舟曲县生态安全遭受威胁的原因分析
        5.3.2 灾后生态恢复的思考
第六章 泥石流灾害的民族学启示
    6.1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
        6.1.1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与强大性
        6.1.2 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6.2 地域传统文化中适应与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与经验
        6.2.1 藏族传统文化中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
        6.2.2 汉族传统中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
    6.3 中国式救灾的利与弊
        6.3.1 政府主导性带来的快速与积极响应
        6.3.2 受灾群体的主动配合与被动适应
        6.3.3 政府与民间互动救灾的良性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藏彝走廊自然灾害历年统计表
    附录 1.1 藏彝走廊干旱历年统计表
    附录 1.2 藏彝走廊洪涝灾害历年统计表
    附录 1.3 藏彝走廊泥石流历年统计表
    附录 1.4 藏彝走廊雨雹历年统计表
    附录 1.5 藏彝走廊雪灾历年统计表
    附录 1.6 藏彝走廊风灾历年统计表
    附录 1.7 藏彝走廊霜冻、低温历年统计表
    附录 1.8 藏彝走廊地震灾害历年统计表
附录2 河西走廊自然灾害历年统计表
    附录 2.1 河西地区干旱历年统计表
    附录 2.2 河西走廊干热风历年统计表
    附录 2.3 河西走廊冰雹历史统计表
    附录 2.4 河西走廊大风和沙尘暴历年统计表
    附录 2.5 河西走廊地震历史纪年统计表
    附录 2.6 河西地区暴雨历年统计表
    附录 2.7 河西走廊泥石流灾害历年统计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舟曲灾后生计重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陈炜.  社科纵横. 2013(10)
[2]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刘婷.  民族研究. 2013(05)
[3]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J]. 王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4]川西岷江上游地区的灾难叙述——以1933年叠溪地震为中心[J]. 王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5]“8.8”舟曲特大泥石流天气背景分析[J]. 狄潇泓,吉惠敏,肖玮,冀兰芝.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2)
[6]安第斯的久旱、并发性自然灾害及人类的反馈模式[J]. 迈克·莫斯利,申晓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的回应及人类学分析——以云南元谋县姜驿乡为例[J]. 李永祥.  民族研究. 2012(06)
[8]山地环境与灾害承受的人类学研究——以近年贵州省自然灾害为例[J]. 何茂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9]重灾救援与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探讨[J]. 谢永刚,李岳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5)
[10]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J]. 周利敏.  思想战线. 2012(02)



本文编号:3352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52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