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主体间性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以贵州两代苗族“鬼师”的人生史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25 03:19
  本研究立足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视角,引用R.G柯林伍德在《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一书中提出的精神镜像理论,尝试将人与文化视为平等交互的两个主体,并在这种主体间的交互性下探讨那些成为“鬼师”的歪梳苗族人是如何对“鬼师文化”形成文化认同的。为此,笔者通过记录、分析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下坝组的曹氏苗族(歪梳苗)两代“鬼师”的人生史,以其鲜活、真实、差异巨大的生命体验为田野材料,论证精神镜像理论在民族学文化认同研究方面的可操作性。在文本的撰写中,除绪论、结语外,正文部分共设四章,而这四章又形成了本文的三层架构。其中,第一层架构在介绍歪梳苗“鬼师”名称、地位、职能的基础上聚焦曹氏苗族现存可考的“鬼师”源流,为后续章节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二部分分别撰写了两代“鬼师”的人生史,回溯不同代际的“鬼师”在成长过程中与“鬼师文化”的交互记忆,凝练相关的人生事件构成文本,又反过来于各自的末节描述“人与文化”的交互影响,体现“人与文化”之间存在的主体间性。第三部分综合回顾第二部分关于人生史书写的文本,在精神镜像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作为平等交互主体的两代苗族“鬼师”缘何对“鬼师文化”形成认同。“鬼师”作为当地歪梳...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主体间性的讨论
        (二)关于文化认同的探讨
        (三)关于苗族丧葬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苗族“鬼师”
        (二)研究内容
    四、总体框架、研究思路
        (一)总体框架
        (二)研究思路
    五、理论运用、研究方法
        (一)理论运用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七、田野点与田野调查经历
        (一)田野点
        (二)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 何谓苗族“鬼师”
    一、“鬼师”的名称
    二、“鬼师”的角色与地位
    三、“鬼师”的职能
    四、曹氏“鬼师”源流考
第二章 “鬼师”曹友林的人生史
    一、出生
    三、分家
    四、修葺祖坟
    五、友林与“鬼师”
第三章 “鬼师”曹正阳的人生史
    一、童年
    二、谈故乡
    三、谈父亲
    四、正阳与“鬼师”
第四章 主体间性下的文化认同
    一、“鬼师文化”与“鬼师”
    二、认同“鬼师”的精神镜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匠师曹国富的人生
附录二 ,曹友林家的祖屋
附录三 ,田野调查影像集
附录四 ,笔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70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770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