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侗族文化的再适应研究——以岜扒侗寨牛的饲养为例

发布时间:2023-10-12 00:40
  岜扒侗寨处于黎平与从江两县毗邻的山地丛林地带,这与处在坝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侗寨不同,以至于岜扒侗文化与坝区侗文化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将两个不同地区的侗文化展开系统的对比研究,这显然是一项有意义的选题。但由于研究的问题过于复杂,涉及面太广,很难做到精准的分析和系统的表达。因而以两地侗族对牛的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就容易得出导致以上文化差异的原因。根据汉文典籍和当代田野调查资料等相关资料的记载,侗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主要是在中原王朝的推动下发生的。以至于每次转型后所适应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侗族先民饲养的牛的种类和方式也不同。根据生态民族学相关研究成果,有理由将这样的不同理解为文化变迁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再适应的产物。具体到当代岜扒侗寨而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侗族乡民所持有的侗文化与坝区侗族乡民所持有的传统侗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又并存着众多相同和相似共性特征。具体到岜扒侗族乡民对牛饲养而言,他们不仅精心饲养着水牛,同时还大规模的饲养黄牛。坝区侗族乡民与岜扒侗族乡民一样,也同时饲养着黄牛和水牛,这是两地共有的文化特征。不过,坝区侗族乡民主要是规模性的饲养水牛,极少饲养黄...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生态民族学对“适应”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民族学与牛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自然与生态环境
        一、自然特征
        二、气候
        三、植被
    第二节 特殊历史过程
    第三节 民族与文化
        一、文化融合:村名的由来
        二、文化交流:人口姓氏的来源
第三章 侗族传统文化的适应过程
    第一节 滨水生态系统的狩猎采集文化与牛
        一、“百越”各民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进程
        二、“百越”各民族对水牛的发现
    第二节 滨水低山丛林狩猎-采集文化与牛
        一、国家权力:侗族先民文化转型与再适应
        二、转型与再适应:对牛的饲养
        三、文化再适应的案例:水稻种植
    第三节 湿地稻作游耕文化与牛
        一、文化再适应的印证:对“十庄院”条例文化逻辑推测
        二、文化再适应的印证:对“呈生”条例文化逻辑推测
        三、文化再适应的印证:对“勾藤酒”条例文化逻辑推测
    第四节 “林粮间作”的固定农耕文化与牛
        一、再适应的过程:地方权力的建立
        二、再适应的成效:“林粮间作”与牛的适应
    第五节 岜扒侗族文化的再适应乃是文化双重适应的创举
第四章 社会性再适应:岜扒侗寨的祭祀用公水牛
    第一节 再适应的成果:祭祀用公水牛的挑选标准及购买
        一、祭祀用公水牛的挑选标准
        二、祭祀用公水牛的购买
    第二节 再适应的成果:祭祀用公水牛的饲养与呵护
        一、祭祀用公水牛的饮食
        二、祭祀用公水牛的居住环境
        三、祭祀用公牛修路
        四、祭祀用公水牛的泡澡
        五、祭祀用公水牛的专职饲养员
    第三节 祭祀用公水牛的斗牛过程
        一、发放“木叶传书”
        二、祭萨:守牛与开牛
        三、祭祀斗牛的过程
第五章 生物性再适应:岜扒侗族对黄牛的饲养
    第一节 再适应的方式:牧场的建构及黄牛饲养
        一、人工扩大草地面积
        二、放牧区围栏的设置
        三、对兽害的防范
        四、役用黄牛的管护
    第二节 饲养黄牛的副业:石灰炼制
    第三节 再适应的成效:饲养黄牛的文化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文化效益
        三、生态效益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木叶传书
附录B 岜扒祭祀用公水牛的相关图片



本文编号:3853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853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