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但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3%。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因此对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湖南、安徽、湖北等地。本人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畲、汉民族关系。 通过三次田野调查,笔者了解到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畲、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畲民从唐朝开始迁入浙江,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畲族人民长期受到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畲族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经济的落后使得畲族人民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首先在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解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日子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宣莲的大面积种植加强了畲、汉人民的联系,两个民族在文化、思想等许多领域都受到了相互的影响,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改变畲、汉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政治因素也成为加速畲、汉民族关系好转的催化剂。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柳城镇畲、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柳城畲族镇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用剖析一只麻雀的方法,分析畲、汉民族关系,从而引申出民族关系研究的意义,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畲族 汉族 民族关系 宣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绪论9-13
- 一、选题的缘由9-10
- 二、文献综述10-12
- (一) 民族关系研究10-11
- (二) 畲族研究11
- (三) 畲汉关系研究11-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一) 文献方法12
- (二) 田野调查方法12-13
- 第一章 柳城畲族镇概况13-15
- 一、自然概况13
- 二、建制沿革13
- 三、民族人口分布13-15
- 第二章 柳城镇畲汉民族关系15-19
- 一、畲族的迁入与畲汉关系15-17
- 二、宣莲的种植与畲汉民族关系17-18
- 三、新中国成立后畲汉民族关系18-19
- 第三章 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良性互动19-37
- 一、柳城镇畲汉人民种植宣莲的历史记忆19-28
- (一) 历史上的宣莲种植19-21
- (二) 汉族人向畲族人传授种植宣莲的技术21-24
- (三) 畲族人开始大量种植宣莲24-28
- 二、宣莲种植——畲汉民族文化互动的纽带28-37
- (一) 生产方式的转变28-29
- (二) 产业结构的转变29
- (三) 生活方式的互动29-30
- (四) 语言的互动30-31
- (五) 岁时节日的互动31-34
- (六) 婚姻家庭的互动34-35
- (七) 丧葬习俗的互动35
- (八) 信仰的互动35-37
- 第四章 关于柳城畲族镇民族关系的思考37-44
- 一、经济发展带动畲、汉民族关系改善37
- 二、政治因素是加速畲、汉民族关系好转的催化剂37-38
- 三、解决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冲突38-39
- 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构筑物质基础39-41
- (一) 以人为本,加快畲村落的发展39-40
- (二)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增强畲村自我发展能力40-41
- 五、加快畲族教育事业发展41-43
- (一) 畲族教育与民族关系41-42
- (二) 现代畲族教育的发展趋势42-43
- 六、建立畲汉合作关系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调研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艳华;;闽东畲族“二月二”会亲节由来及节俗文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黄锦树;;源出少昊帝 来自君子国——畲族族源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谢爱国;;畲歌在历史上的功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刘春梅;;丽新畲族乡群众体育强乡建设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5 林校生;赖艳华;林锦屏;;闽东文化品牌战略刍议[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关纪新;;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 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J];金秋;2011年16期
8 土旦才让;;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构建解读——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9 任旭彬;;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10 崔昆仑;;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侧影——论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寒生;;《尔雅》与古代汉族文化[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剑;;初探畲民之族谱[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雷后兴;陶云海;鄢连和;;畲族医药研究近况[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东海;;畲族图腾崇拜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初探[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翁信会;叶江水;陈天祥;许伟民;林立;;宁德地区汉、畲民族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比较[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7 李炳均;刘敬坤;;关于我国历代建都与文化史发展的关系及建都特点的初步研究(纲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8 廖楚强;;闽菜的源流与特色[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9 马玉山;;论晋阳古都的文化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勋初;;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华敏 通讯员 林克城 郑秀杰;罗源:民俗活动展现畲族风情[N];福州日报;2009年
2 王成;景宁:千年山哈的前世今生[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3 梅慧鸿 郑常蔚 严慧荣;“三月三”畲族民歌节群英汇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谈委;用爱丰富畲族少年美好生活[N];国家电网报;2010年
5 记者 叶秀华;景宁“整装易容”打造“畲族文化之都”[N];丽水日报;2008年
6 记者 茹捷 韩承斌;蕉城扎实推进少数民族事业[N];闽东日报;2009年
7 记者 孙晓敏 柳绍斌;云和三镇五乡轮值举办“畲族三月三”活动[N];丽水日报;2010年
8 蔡天源 吴启荣 廖祖英;洪峰,见证畲寨忠魂[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打造畲族文化之乡[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童长福;永安畲族饼业协会带动计生户致富[N];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海生;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谭莹菲;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畲族幼儿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兰建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畲族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佳宁;太清词的满汉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林莉君;“山哈”的礼乐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莉;当代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中的汉满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魏凯燕;临夏市毛园村汉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董波;从东家人到畲族[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8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