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多居住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入城市务工。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朝鲜族人口大量的迁往具有同源文化的韩国,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问题。 本文以沈阳市朝鲜族作为研究对象,沈阳市少数民族占全沈阳市人口的9.79%,而朝鲜族占少数民族13.42%,沈阳市朝鲜族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1.39%,在社会学的理论与地理学的双重视角下,主要从1978年以前、1978—1991年、1992—2000年、2001年--至今四个时段,研究沈阳市朝鲜族的社会网络结构。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一手资料,分析了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的总体特征,包括分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度数中心度和程度中心性几个方面;其次,对沈阳市朝鲜族全国及境外联系的社会空间网络结构展开分析,包括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联系频率及方式和社会支持交流内容等,结合以上研究,对沈阳市从朝鲜族社会网络与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网络展开对比研究,延边州是中国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占全州人口36.8%,同样是朝鲜族但是一个是处于中部城市的占极少数人口的一个群体,另一个是在朝鲜族聚居区,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有较大的差异,但同为一个民族的两个不同居住区,通过社会网络结构的对比研究意义重大。 通过沈阳市人口迁移空间分析看出沈阳市朝鲜族在国内主要是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外主要是流向韩国、日本等的亚洲国家;从程度中心性位序排序在各个时间段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沈阳市内部九区中,和平区和皇姑区的地位在上升;从中心度来说,2001年至今,沈阳市朝鲜族的总体网络的度数中心度达到最高值;通过对沈阳市朝鲜族与全国及境外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来看,沈阳市朝鲜族与韩国的联系最为密切,达到与国外联系总量的88.7%,其次是日本占8.1%。国内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占46.2%和11.3%,除此之外还有北京、上海等。国外倾向于韩国和日本亚洲国家,国内则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大城市;通过认识时间长短与共同话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认识的时间越长,所聊的话题越亲密;从金钱支持和情感支持分析中,亲戚、朋友和其他是强连带关系,而老乡和邻居是弱连带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影响沈阳市朝鲜族的社会网络规模的因素有区位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文化教育因素等,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沈阳市朝鲜族发展存在人才外流、出生率逐渐呈下降趋势、教育逐步退化和亚健康的消费观念等问题,并针对性的对沈阳市朝鲜族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对策建议。
【关键词】:朝鲜族 社会网络 空间结构 沈阳市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8-19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21
- 1.5 研究设计21-23
- 第二章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23-27
- 2.1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23-24
- 2.2 有关社会网络的其他概念24-25
- 2.3 社会网络的一般理论25-27
- 第三章 沈阳市朝鲜族基本概况27-32
- 3.1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发展历史27-28
- 3.2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现状及分布28
- 3.3 沈阳市朝鲜族调查数据概况28-32
- 第四章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分析32-51
- 4.1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的总体特征32-35
- 4.2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结构的分析35-41
- 4.3 沈阳市朝鲜族内部社会网络结构41-44
- 4.4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支持分析44-46
- 4.5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46-50
- 4.6 沈阳市朝鲜族与延边地区朝鲜族的社会网络对比研究50-51
- 第五章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1-55
- 5.1 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存在的问题51-53
- 5.2 提出对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的对策及建议53-55
- 结语55-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2-63
- 附录A: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问卷调查63-64
- 附录B:沈阳市朝鲜族各个辖区程度中心性表64-67
- 附录C:沈阳市朝鲜族全国及境外联系的强度表67-69
- 附录D:沈阳市朝鲜族与全国及境外的社会网络表69-75
- 附录E:分四个时间段的‘关系’社会属性表75-79
- 附录F:沈阳市内部社会网络表79-81
- 附录G:沈阳市朝鲜族内部往来的社会属性表81-88
- 附录H: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联系频率及方式表格88-89
- 附录I:分四个时间段的联系频率与方式表格89-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姜孟山,金淑子;中国朝鲜族的特征和优势[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3 张莉莉;曾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资本:演进与重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何杨;;西塔繁荣的动力:一种新型的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5 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姜慧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人际互动模式差异的浅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姜卫韬;;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培峰;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乡镇私营企业主的生成[J];社会;2003年08期
9 汤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述评[J];学术界;2009年03期
10 毛雪颖;;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探讨[J];西北人口;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璐;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银河;基于家族关系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忠军;企业员工社会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陆妍旭;朝鲜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朝鲜族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5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42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