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汉族服饰习俗变迁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社会汉族服饰习俗变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从各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影响现代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服饰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外显性构成,能够客观生动地反映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政治制度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特质。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整理当代社会中的服饰习俗与服装现象,可以充实、拓展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为服装史论、服饰流行学、服装心理学等学科提供研究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调查、分类记述的研究方法介绍当代山东地区服饰的现状,阐述服装款式以及服饰品的形制变化。采用比较研究、分析研究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对当代服饰变迁的影响,总结其特点及发展、演变趋势。结论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当代社会服饰变迁的特点,提出传统服饰民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性意见。 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涌入及渗透,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服装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及着装观念的更新。改革开放对山东地区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众的服饰消费方式在现代工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发生变革。新兴的都市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明的主导,并慢慢演变为新的都市民俗。在改变相对容易的穿着打扮方面,表现尤为显著。城市作为服装生产、销售、流行传播的中心,其服饰风尚的导向不断左右着周边农村地区服装流行的发展。信息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异质文化间的陌生感,促进了交流,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时尚”成为不同地域、不同人种、不同民族间无障碍交流的共同语言。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便捷舒适,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传统的着装习惯。改革开放以来审美标准的改变,也是导致社会服饰风俗变迁重要原因,主要受到了政治、经济、性别意识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习俗变迁呈现出以下总体特点:1传统服装日渐衰落,西式服装日趋丰富。2政治对服饰的影响逐渐淡化。3社会经济和都市文化发展对传统服饰民俗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4外来文化输入多于本土文化传播的中外服饰交流。5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民族传统服饰回归。 当代山东服饰习俗的演进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风貌变迁的缩影:来自各方的影响在这里交汇融合,在齐鲁传统民风和工业文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当代服饰民俗。当代服饰发展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受益,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引进西方服饰的进程几乎是以牺牲民间传统服饰为代价的。现代的西式服装从工业化程度高、物质生活水平高、信息传输通畅的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民族服装传统样式变化不大的地区,往往也是生活节奏较缓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已经不可能简单恢复和照搬传统,弘扬传统服饰文化,应该走发展与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当代 服饰习俗 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92.2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论10-18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10-12
- 第二节 本论文的思路基本构架及资料12-14
- 第三节 文献综述14-18
- 第一章 当代服饰习俗发展现状18-28
- 第一节 日常服饰的变化18-22
- 第二节 礼仪服饰的变化22-25
- 第三节 职业服装的发展25-28
- 第二章 对影响当代服饰习俗变迁因素的分析28-48
- 第一节 服装行业发展对服饰消费的影响28-33
- 第二节 生活方式变化对着装习惯的影响33-35
- 第三节 城市文化和信息传媒的发展对流行风尚的影响35-42
- 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对服饰审美认知及评价的影响42-48
- 结论48-58
- 第一节 中外文化交流对当代服饰变迁的影响48-53
- 第二节 传统服饰民俗保护及资源开发53-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汪祚民;《汉书·艺文志》之“小说”与中国小说文体确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郭强;试论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与转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6 粟守廉;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几点思考[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7 冯培;社会变革中的大学青年与高等教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张希玲,耿家林;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6期
9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10 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段京肃;;社会关系的变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陈红梅;;试析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其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荣宁;;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杨棉月;;贵州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与自我保护意识[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重塑权威、重塑核心[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彩霞;走向海洋时代[D];厦门大学;2003年
3 宋福范;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茉蓉;中国政府再造的基本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林盛明;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3 黄莺;艰难的心路历程——当代城市女性小说的女性审美意识流变[D];暨南大学;200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传说考察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7 秦宏;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王熙凤和郝思嘉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党晨飞;土地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社会汉族服饰习俗变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43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