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
本文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
【摘要】: 在今天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态势中,贵州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起人数较多的民族来说显得更为复杂。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视野中去审视全球化,用“认同场”作为我们分析的工具,进行跨文化比较,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的族群认同方式,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新视角。全球化和现代性都是变动的,它们是在变动中相互形塑着的。对于不同的文化类型来说,现代性有不同的内涵。现代性是多元的和实践性的。西方国家为其他文化的现代性提供的只是一种可以参照的形式。如果我们仅仅从发展的目标来看到,各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追求美好生活。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却是不同的,而且发展的手段也不同。当然,发展的道路不是既定的,也不是以现代化强调的理性作为标准的。发展要允许不同文化与价值观领域的人们以他们的思想表达不同的观点,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式。以地域和血缘为认同基础的少数民族如何实现自身的团结以提升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的驾驭能力,团结就是强化“族群认同”。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要将自身置于主体的地位,在与“他者”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传承的自主能力,通过文化自觉,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善于发挥自身原有的文化特长,求得族群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把外来的现代性因素和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民族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建构起自身的“现代性”才能真正培育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文化驱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 发展 族群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前言5-8
- 第1章 全球化及其影响8-22
- 1.1 势不可挡的"全球化"8-12
- 1.2 重塑我们生活的全球化12-14
- 1.3 相互形塑的全球化与现代性14-17
- 1.4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发展17-22
- 第2章 族群与族群认同22-31
- 2.1 以"群"看族群和以"族"看民族22-26
- 2.2 多元文化视阈中的族群认同26-31
- 第3章 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特征31-40
- 3.1 贵州少数民族的多族源特征31-33
- 3.2 多元的自然文化环境33-34
- 3.3 万物有灵的民间信仰34-40
- 第4章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40-52
- 4.1 族群生活方式变革与现代性凸显的认同场40-42
- 4.2 传统的吸引力——民俗旅游刺激的族群认同42-44
- 4.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44-47
- 4.4 文化差异与族群认同的双向互动47-52
- 结语52-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柳;;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初探——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于潇;;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卢露;;从僮人到壮族——20世纪以来对广西壮族论述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关溪莹;;当代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研究简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6 张定贵;;“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林玲;黄震;;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9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10 邱国良;;宗族认同、政治信任与公共参与——宗族政治视阈下的农民政治信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元初;;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现象扫描与思考[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杨益华;;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浅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利;;贵州少数民族婚俗研究[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7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8 邱望标;冯代伟;余利娅;;基于反求工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与开发[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昌儒;;试论贵州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制约因素[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10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萍;赛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自信和风采[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沈彤 本报记者 赵国梁;贵州少数民族人士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贵阳召开[N];贵州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兴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好贵州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歌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的“长篇现象”[N];文学报;2000年
5 李政伟;岳池法院为贵州少数民族民工讨公道[N];广安日报;2009年
6 刘邦一 方天然;别出心裁的符号世界[N];美术报;2006年
7 胡成勇;贵州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大发展[N];工人日报;2004年
8 李屹;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展走进奥地利[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苏丹 沈赤兵;山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N];贵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肖敏 何显春 实习生 常旭;土方土药登上大雅之堂[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7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史利平;安顺屯堡社会组织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3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焦彦晨;《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D];暨南大学;2012年
9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66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6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