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本文关键词: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摘要】:纳西族口头传统记载和传承着民族的"根谱",东巴文化成为纳西族口头传统的重要传承载体。语言区域的不同是导致口头传统变异的主要原因,最突出的是丽江、泸沽湖地区两个方言区;同属一个方言区,但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口头传统;语言天然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表演性,而东巴仪式通过观念实践使口头传统的这些特征得到了紧密、有机的统一。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纳西族 东巴 口头传统 地域性 仪式表演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西东巴文献搜集、释读刊布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1AZD07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纳西族口头传统源于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依靠世代口耳相传、集体再创造而生生不息,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它不仅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且记载和传承着民族的“根谱”。可以说纳西族任何一种民俗活动,皆有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等口头传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智;;东巴教与滇西北苯教流行史迹试探[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2 段剑源;;东巴象形文字与汉字篆书书法创作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和新梅;;浅谈东巴教对纳西文化的影响(英文)[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4 甘露;;纳西东巴经中假借字的地域研究——以白地、丽江、鲁甸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吉凯;;人与“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传统纳西族的生态道德观念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界;2012年02期
6 李敏;;试论我国藏缅语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及其继承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7 木仕华;纳西东巴文与藏文的关系[J];民族语文;2001年05期
8 杨杰宏;;多元互动中的旅游展演与民俗变异——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J];民俗研究;2013年02期
9 刘珏秀;;纳西东巴文字篆刻艺术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10 杨杰宏;;藏族宗教文化对纳西东巴文学的影响——以东巴文学中神灵动物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6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D];天津大学;2012年
9 白小丽;纳西东巴文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晓亮;西方纳西学史研究(1867-1972)[D];西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伟;纳西族东巴绘画的形式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寅;纳西族古代天文历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琳;纳西族服饰之图腾遗存审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偶芳;“人与自然是兄弟”——对云南丽江纳西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文化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郭正春;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伦理观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彭书红;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的文献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绪焰;纳西族《创世纪》的文化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卓婷;纳西哥巴文字符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祥远;古代纳西族对生命与死亡的思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劳埃德·W·布朗,李永彩;来自非洲文坛的妇女之声[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2 王淑英;温蓉;;族群认同与涵化——对裕固族口头传统中“东迁”主题的再认识[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虎彬;;作为口头传统的中国史诗与面向21世纪的史诗研究[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民族大学 李锦芳 郑玉彤;仡佬族口头传统记录[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宁波的口头传统 你还记得的有多少[N];宁波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郭彦辰;中国的口头传统要用“广博深厚”来形容[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常晓虹;掀起口头传统研究盖头[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尹虎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多学科视野下的口头传统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凤娜;数字化技术挽救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梁昕照;“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尹虎彬;互联网时代的口头传统[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杨杰宏;“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演讲人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姗华;傈僳族口头传统诗性叙事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邢海燕;土族口头传统的确认[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3 苏珊;口头传统与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周剑箫;涞源县杨家将口头传统调查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5 井长海;《左传》与口头传统[D];山东大学;2013年
6 王红坤;莫里森小说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艺术活用与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71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7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