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与费孝通研究民族的思想维度

发布时间:2017-08-14 17:10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与费孝通研究民族的思想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理论本土化 费孝通 民族思想


【摘要】: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建构包含三个层次,费孝通的学术成果作为第三层次是对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的贡献,而且为第二层次理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费孝通作为民族研究领域的大师级学者,他从历史、社会、文化三个维度研究中国民族,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边区开发和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民族"文化自觉"的理论等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与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完全契合,将其视为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肯定的。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重庆文理学院;
【关键词】民族理论本土化 费孝通 民族思想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政策完善创新研究”(11&ZD058)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授权一级建设项目研究成果(2016XWD-B0304)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是不可回避的命题,而这个理论的来源具有多层次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是对民族工作的研究部署和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理论本土化的总结,而后者不能不说与费孝通这样一些大师级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关。费孝通在回顾学术选择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炳镐,周传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J];民族研究;2003年05期

2 王希恩;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的几点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金炳镐,熊坤新,彭谦;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4 杨昌儒;;21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马丽娟;;中国民族理论新论——读《中国民族理论新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6期

6 于潜驰;李晓婉;;党的十八大指明了中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1期

7 许慧;金玲;李燕;;一部指导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佳作——《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评介[J];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8 韩艳伟;毕跃光;;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基于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1期

9 杨顺清;试论中国民族理论探索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3期

10 王希恩;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三个生长点[J];满族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章程[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2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吉昌;;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实践回顾与展望[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潜驰 李臻;以十八大精神推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伦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熊坤新;中国民族理论不能自我放弃[N];贵州民族报;2013年

3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青觉;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全炳镐 熊坤新 彭谦;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N];贵州民族报;2013年

5 龚志祥;当代中国民族理论的四次创新[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王希恩;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吴楚克;从社会分工角度看中国民族理论发展面临的挑战[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熊坤新;改革开放为中国民族理论带来的新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孙懿;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熊芳亮;从“联邦”到“自治”:“临时决定”论的史实偏差[N];中国民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本文编号:673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73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