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9:40
本文关键词: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
【摘要】: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深深植根于彝族民众生息繁衍的沃土彝族圣地巍宝山,它是彝族人民身份的象征,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二月初八等重要节日举行,已历数百年。它是彝族人民尊崇祖先、感恩祖神、崇敬英雄、缅怀历史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它既反映了彝族传统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神信仰和信奉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形态及其主要特征,又客观地体现出彝族传统宗教经历了诸多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已渗入了不同时代文化成分的真实情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对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进展,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把巍山彝族祭祖仪式作为某一个宏大研究体系的附庸,往往把其作为一个具体的个案加以介绍,以陈述性的资料罗列为主。有关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理论研究还付诸阙如。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从民族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探寻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对祭祖仪式的程式进行考察做出仪式学上的注释性符号解释、操作性符号解释、心理表达性符号解释,深入探讨巍山彝族祭祖仪式体现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价值,揭示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保护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彝族祭祖仪式的接续传承、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探寻出一条路子或方法,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祭祖仪式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充分发挥其族群凝聚力作用,培育彝民族的族群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以更好的服务于巍山彝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促进巍山民族地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彝族祭祖仪式 仪式结构 困境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问题的缘起9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9-11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空间11-13
- 四、理论视域与研究方法13-15
- (一) 理论视域13-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形成与发展15-23
- 一、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形成与发展15-17
- 二、巍宝山巡山殿土主庙17-20
- 三、关于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传说20-23
- (一) 太上老君与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渊源20-21
- (二) 青霞的故事21-23
- 第二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考察23-43
- 一、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注释性符号解释24-27
- (一) 前新村村民对祭祖仪式的认知和体验24-25
- (二) 土主庙中祭祖仪式的备办及其意涵25-27
- 二、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操作性符号解释27-37
- (一) 开坛28-30
- (二) 老君殿感恩30-33
- (三) 招灵33-34
- (四) 祭祀祖先细奴逻34-35
- (五) 打歌35-36
- (六) 会头会尾交接36-37
- 三、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心理表达性符号解释37-43
- (一) 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本土注解37-38
- (二) 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38-39
- (三) 儒学、道教与原始宗教文化的交融39-40
- (四) 农耕文化的渗入40-41
- (五) 古朴自然的生态价值观41-43
- 第三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功能与价值43-51
- 一、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功能43-48
- (一)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功能43-44
- (二) 族群凝聚力和血缘观的巩固功能44-45
- (三) 社会控制功能45-46
- (四) 社会交流功能46-47
- (五) 社会导向功能47-48
- 二、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价值48-51
- (一) 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价值48
- (二) 族群认同价值48-49
- (三) 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价值49-51
- 第四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传承与利用51-60
- 一、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51-53
- 二、巍山彝族祭祖仪式保护利用的对策与建议53-60
- (一) 消解彝族祭祖仪式面临的双重危机53-54
- (二) 明确彝族祭祖仪式的传承保护主体,提高前新村村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54-55
- (三) 借“二月八”祭祖盛典影响,为祭祖活动拓展经济来源55-56
- (四) 整合巍山彝族力量,对彝族祭祖仪式实施立体动态保护56-58
- (五) 精心打造彝族祭祖品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60
- 参考文献60-64
- 在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64-65
- 后记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崇先;杨丽琼;;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谢庐明,席长华;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翁玲玲;从外人到自己人:通过仪式的转换性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陈玉平;仪式展演与民间叙事——贵州傩坛中的民间文学传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纳尔逊.格拉本;彭兆荣;赵红梅;;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06年01期
6 周显宝;皖南傩戏、目连戏及其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J];音乐研究;2004年02期
7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8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9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J];民族艺术;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677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7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