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免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影响及机理

发布时间:2020-05-25 13:32
【摘要】:国内外研究发现,寄主植物可调控植食性昆虫对病毒的易感性,但导致这种易感性差异的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植物(黄豆、甘蓝和蕹菜)、(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生理以及分子技术手段,试图揭示植物调控植食性昆虫对病毒的易感性差异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在感染病毒后的12h、24h、36h、48h、72h等5个时间点,血淋巴中病毒增殖和血淋巴黑化率有明显差异。取食不同食物的幼虫在感毒处理后病毒增殖量大小依次为:黄豆人工饲料甘蓝蕹菜,病毒增值数量随着感毒后时间的延长呈指数上升;取食蕹菜和甘蓝的幼虫血淋巴黑化率显著高于取食黄豆的幼虫。黑化率与病毒增殖量可用指数关系模型拟合,感毒幼虫的血淋巴黑化率与病毒的增殖量呈负相关关系,即血淋巴黑化率随病毒增殖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可能影响了宿主的黑化反应而导致血淋巴中病毒增殖量的不同。2.为探明黑化水平差异的机理,测定了黑化反应关键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3-monooxygenase,TH))的活性。未感病甜菜夜蛾幼虫取食4种食物后,其血淋巴多巴脱羧酶、酚氧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时间延长,三种酶活性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感毒处理组中,取食蕹菜的幼虫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最高,黄豆最低,人工饲料和甘蓝次之,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也有相同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黑化反应关键酶活性与黑化率呈正相关关系,与病毒增殖量呈现负相关。表明多巴脱羧酶、酚氧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协同参与甜菜夜蛾的黑化反应,取食蕹菜和甘蓝的幼虫通过体液免疫抗病毒的能力高于黄豆。3.在测定酶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黑化反应关键酶(酚氧化酶、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取食不同食物的甜菜夜蛾幼虫感毒处理后三种酶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与酶活性基本一致,均是先升高后降低。感毒处理组多巴脱羧酶、酚氧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均是蕹菜处理最高,人工饲料和甘蓝次之,黄豆最低。各感毒处理组酚氧化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在24h最高,而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两种酶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在36h最高,且各处理组中差异显著;取食蕹菜的幼虫在感毒后12-72h的多巴脱羧酶、酚氧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取食黄豆;说明寄主植物可能通过调控感毒幼虫体内黑化反应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了酶的活性。4.从细胞免疫入手,探究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4种食物的未感毒宿主幼虫的细胞凋亡率均较低,但感染病毒后的宿主细胞凋亡率迅速升高,且在同一种食物上的不同时间点的凋亡率差异性极显著,同一时间点的四种食物处理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均表现为蕹菜和甘蓝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大于黄豆和人工饲料处理。说明取食蕹菜和甘蓝的幼虫其细胞免疫力高于黄豆。幼虫血细胞凋亡率与体内病毒的相对增殖量呈正相关关系,可用指数关系模型较好地拟合。5.取食4种食物的甜菜夜蛾幼虫感染病毒后12-72h,促使细胞发生凋亡的甜菜夜蛾半胱天冬酶(cas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细胞凋亡抑制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取食蕹菜和甘蓝组,半胱天冬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黄豆和人工饲料;取食黄豆的宿主凋亡抑制子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蕹菜与甘蓝。细胞凋亡率与半胱天冬酶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甜菜夜蛾细胞凋亡抑制子(Se-IAP)基因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寄主植物调控甜菜夜蛾半胱天冬酶和凋亡抑制子基因表达在参与甜菜夜蛾细胞凋亡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寄主植物影响感毒幼虫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证实,感毒和寄主植物的互作显著影响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黑化反应和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从宿主免疫角度解析了植物调控植食性昆虫对病毒的易感性机理,为植物、昆虫和病毒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积累了思路与方法。
【图文】:

扩增曲线,荧光定量分析,引物二聚体,内参


图 3-2 基因的扩增曲线Figure 3-2 The amplification curve of (Se-PPO、Se-DDC 和 Se-TH)genes注:a: Se-β-actin 基因的扩增曲线;b: Se-PPO基因的扩增曲线;c: Se-DDC 基因的扩增曲线;d: Se-TH 基因的扩增曲线.Note: a: The amplification curve of Se-β-actin gene; b: The amplification curve of Se-PPO gene;c: The amplification curve of Se-DDC gene; d: The amplification curve of Se-TH gene.目的基因(Se-PPO、Se-DDC 和 Se-TH)和内参基因(Se-β-actin)的扩增曲线倾斜程度基本一致,扩增效率较高(图 3-2)。基因的熔解曲线为单峰,且Se-PPO、Se-DDC 和 Se-TH 基因的溶解曲线 Tm 值在各目的片段 Tm 值范围内,说明产物单一,,无引物二聚体(图 3-3)。该结果表明了引物特异性强,可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熔解曲线,基因表达,酶活性,黑化


23图 3-3 基因的熔解曲线Figure 3-3 The melt curve of (Se-PPO、Se-DDC 和 Se-TH)genes注:a: Se-β-actin 基因的熔解曲线;b: Se-PPO基因的熔解曲线;c: Se-DDC 基因的熔解曲线;d: Se-TH 基因的熔解曲线.Note: a: The melt curve of Se-β-actin gene; b: The melt curve of Se-PPO gene;c: The melt curve of Se-DDC gene; d: The melt curve of Se-TH gene;PO、DDC 和 TH 三种酶活性和相应的基因表达量的指数关系模型表明:血中 PO、DDC 和 TH 三种酶活性与相应的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酶活性应基因表达量的上升而上升( 图 3-3 ) 。甜菜夜蛾幼虫的血淋巴黑化率与 DDC、PO和 TH三种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指数关系模型表明,感毒幼虫的血淋巴黑化率随着多巴脱羧酶、酚氧化酶、酪酸羟化酶活性和相应的基因表达量的上升而上升 ( 图 3-4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76;S4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好胜;迟美芳;陈松涛;;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蔬菜;1999年04期

2 赵严港;刘升基;邹瑞红;;甜菜夜蛾在葡萄园的危害特点与防治[J];烟台果树;2020年01期

3 杨文刚;孟翠丽;望勇;刘可群;司升云;陆鹏程;;甜菜夜蛾发生程度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J];植物保护;2018年03期

4 李翠英;曹涤环;;棉田甜菜夜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5 黄永学;孟翠丽;周利琳;杨文刚;陈鑫;望勇;司升云;;襄阳地区甜菜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18期

6 崔劲松;梅爱中;许海蓉;庄小丽;林双喜;;甜菜夜蛾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J];上海蔬菜;2015年06期

7 徐志鸿;崔岩;;不得不防的“大胃王”,甜菜夜蛾[J];浙江园林;2019年01期

8 冯国民;;甜菜夜蛾危害急 抓紧防治在适期[J];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03期

9 彭红;张国彦;徐永伟;;河南省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果菜;2013年06期

10 张志武;;甜菜夜蛾和棉花叶螨防治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林;侯蕾蕾;马伟华;陈利珍;雷朝亮;;甜菜夜蛾钙粘蛋白是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2Aa毒素的功能受体[A];华中昆虫研究(第十卷)[C];2014年

2 尤俊花;;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宋国春;于迎春;杨万海;尹相韦华;;山东省甜菜夜蛾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4 戴率善;李宗冠;李艳红;李翠芹;仇保华;张英;;徐州地区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治理对策[A];植病、昆虫学会通讯3[C];2002年

5 施文贤;侯耀国;吴梅;周丽花;倪伟峰;;甜菜夜蛾成虫监测技术及在防治上的应用[A];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朱志良;王标;王永青;张秀成;;甜菜夜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A];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瑞明;徐文华;董炳章;;江苏沿海农区甜菜夜蛾监控新技术的研究进展[A];江苏省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2007[C];2007年

8 连杰;唐心龙;刘琳琳;张炬红;郭付振;许鹏;席景会;;拟南芥应答甜菜夜蛾取食诱导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A];第二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小平;李铁汉;;辽西地区玉米上甜菜夜蛾的防治[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潘长虹;马玉萍;张来琅;;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摘要)[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春兰 林双喜 丁志宽 陈秀红;防治萝卜甜菜夜蛾适用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8年

2 丁义锋;如何预防洋葱“双胞胎”[N];江苏科技报;2017年

3 丁义锋;如何预防洋葱“双胞胎”[N];山东科技报;2017年

4 于丹;抓紧防治四代斜纹夜蛾、甜菜夜蛾[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7年

5 黄又芝;防治蔬菜甜菜夜蛾有何最佳药品[N];北京科技报;2003年

6 曹立武;甜菜夜蛾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2年

7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8 河北省农业厅 姜京宇;怎样防甜菜夜蛾[N];河北农民报;2005年

9 魏德永;甜菜夜蛾,灭你没商量![N];河南科技报;2000年

10 ;甜菜夜蛾[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祥龙;基于大数据的山东省十字花科蔬菜虫害特征数据采集与预警模型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SAAD JAN;甜菜夜蛾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3 兰亦全;甜菜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4 高艳;玉米诱导抗虫性对甜菜夜蛾和淡足侧沟茧蜂相关生理行为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吴福泉;甜菜夜蛾NPV在昆虫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徐军;甜菜夜蛾滞育激素—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DH-PBAN)和促前胸腺激素(PTTH)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吴志毅;甜菜夜蛾与藜科植物互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曾爱平;淡足侧沟茧蜂生物学及其对甜菜夜蛾的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修伟明;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感受相关蛋白的分子克隆、定量分析及原核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邱林;甜菜夜蛾中肠Cry1Ac/Cry2Aa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彦;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免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影响及机理[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2 杨勇;蔬菜镉含量市场调查及对甜菜夜蛾生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年

3 李文丹;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共生细菌多样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静;Vip3A蛋白对甜菜夜蛾杀虫机制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5 王丹;平湖地区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陈吉祥;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7 尹彦力;Bt Vip3Aa蛋白与甜菜夜蛾BBMVs结合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8 邹金城;镉(Cd~(2+))胁迫对甜菜夜蛾发育、飞行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分析[D];扬州大学;2018年

9 郭玲;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宿主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10 李倩;辛硫磷与Cry1Ca对甜菜夜蛾的协同作用及增效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680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80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