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烂皮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菌的筛选

发布时间:2020-05-26 12:33
【摘要】:本文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花楸病害进行标本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接种试验和再分离,确定该病害为花楸烂皮病并鉴定其致病病原菌。对病原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校园内花楸3~5年生枝条的树皮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为基础,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具有开发利用潜能的拮抗菌株,为花楸烂皮病的生物防治打下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花楸树的发病情况调查,确定了花楸烂皮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柯赫氏法则接种验证,确定了花楸烂皮病的致病病原菌,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花楸烂皮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确定其无性型为核果壳囊孢[Cytosporaleucostoma(Speg.)Sacc.],有性型为白孔座壳菌[Leucostoma persoonii(Nitschke)Hohn.],该病害为花楸上的新病害。2、通过对病原菌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得出该病原菌核果壳囊孢[Cytospora leucostoma(Speg.)Sacc.],最适生长温度为23℃;对酸碱度适应能力较强,在pH值为4.5~9.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在pH值为6.2时菌丝生长最为迅速;病原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全光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在半光照的条件下更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变温条件下病原菌易产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15℃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大;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在相对湿度100%(即水滴中)萌发率最大。3、通过对花楸3~5年生枝条树皮内生真菌群落的研究,得出树皮真菌的种类较丰富,共分离出13属(种)真菌,其中,12属(种)为半知菌,1种为接合菌。其中优势种为Paecilomyces sp.、Penicillium sp.、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richoderma harzianum,分离率为 16.8%、21.3%、13.0%和 12.7%。4、在选出的6种真菌与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为70.34%,其次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a,抑制率分别为 49.58%和46.52%,这三种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均能达到40%以上。根据对病原菌的抑菌率、拮抗系数和被覆盖的程度等指标,最终筛选出可以有效抑制花楸烂皮病病原菌的拮抗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5、三种生防菌的发酵液对花楸烂皮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差别均较大,对菌丝抑制率最高的是T-2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在发酵液含量为50%时抑制率为70.21%。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的是T-1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24h时萌发率被抑制在58%以下。
【图文】:

烂皮病,无性型,花楸,核果


测序后得到的PCR产物594bp,通过与NCBI数据库进行结果比对,与核果壳囊孢逡逑/ewc05f0OTa邋(登录号:KY977535.1)相比较覆盖度99邋%,同源性100邋%。通逡逑过Mage5.0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3,邋HGB35与C邋/ewco^oma处于同一分枝上。逡逑>HGB35病原菌ITS基因序列逡逑GGAAGTAAAAGTCGTAACAAGGTCTCCGTTGGTGAACCAGCGGAGGGATCATTGCT逡逑GGAAGCGCCGCAAGGTGCACCCAGAAACCCTTTGTGAACTTATACCTATATCGTTGC逡逑CTCGGCGCTGGCTGCCTCTCCCTCGTGGAGGGGGCCCGCCTCTGGTCGTAAAAAGC逡逑CAGGGGAGGACAGCAGGCCCGCCGGTGGCCTACTAAACTCTTGTATTTATTGAGTA逡逑AAATCTGAGTAAGCTTCTAAATGAATCAA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逡逑GGCA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逡逑-14-逡逑

生长曲线,病原菌,培养基,菌丝生长


明该菌对无机氮利用率不高,但是无氮条件下菌丝更为稀疏。再次为凡《4>^03和逡逑(NH4)2S04,最次为NaN03,说明该菌对以NH4形态下存在的氮元素的利用率要比在逡逑N03B态下存在的氮元素利用率高。生长曲线见图3-4:逡逑1.5-1逡逑T逡逑Q邋1.0-逦■邋T逡逑E逦丁逡逑0逦丁逦I—.咖.—逡逑V-/逦1逡逑—p*逦逦逦邋'邋'逦?人V逦V邋■'逡逑.......逡逑■邋■邋逦逡逑0邋5-逡逑?j邋^逦?逦...逡逑00邋蛋白胨逦NaNCh逦NHiNO^邋(NHO2SO1邋无氮逡逑图3-4不同l#源对病原菌伣菌丝的影响逡逑Figure邋3-4邋Effect邋of邋different邋nitrogen邋sources邋on邋the邋mycelia邋of邋Cytospora邋leucostoma逡逑3.3.4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逡逑菌丝在大部分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PDA上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最快,菌落逡逑致密,其次是SDA培养基,在这两种培养基上菌丝密且厚;在玉米粉培养基〔PSA培逡逑养基和查彼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稀疏,,只长表面一层。生长曲线见图3-5:逡逑1.2-,逡逑丁逡逑 ̄r ̄逡逑0.9-逡逑X-V逡逑E逦--I-丁逡逑U逦丁逡逑0.6-逡逑m逡逑人丨0.3_逡逑0.0-1—I逦1逦*逦逦1——————r逦逦逦1逦逦逦.逦逡逑玉米粉逦查彼逦PSA逦PDA逦SDA逡逑培养基类型逡逑图3-5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逡逑Figure邋3-5邋Eff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6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越渠;李立梅;毛赫;张立民;王牧原;李殿锋;张晓军;;杨树烂皮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J];植物保护;2015年06期

2 杨蕾;周国英;梁军;倪杨;吕全;张星耀;;防治杨树溃疡病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4年04期

3 冀瑞卿;李玉;孟黎鹏;王月杰;宋瑞清;;鳞柄白鹅膏纯培养分离物对金黄壳囊孢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J];食用菌学报;2013年04期

4 杨明秀;宋瑞清;;中国北部地区污黑腐皮壳菌的培养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0期

5 徐明;吴小芹;;杨树烂皮病菌颉颃菌株的初步筛选与分子鉴定[J];江苏林业科技;2012年05期

6 李冲伟;杨立宾;邓勋;Ilan Chet;宋瑞清;;木霉菌株对金黄壳囊孢菌的抑菌效应及机制[J];林业科学;2012年09期

7 曲辉辉;杨晓强;姜丽霞;王萍;闫平;王秋京;李帅;;杨树烂皮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8 李幼君;于相洋;;西伯利亚花楸苗木溃疡病的发生及防治[J];辽宁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9 许建伟;沈海龙;张秀亮;张鹏;黄剑;;花楸树种子散布、萌发与种群天然更新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0期

10 许建伟;沈海龙;张秀亮;张鹏;;我国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的天然更新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纪春;姜道宏;谢甲涛;程家森;陈桃;付艳苹;;患黄龙病和溃疡病的柑橘韧皮部组织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姚裕群;越南槐内生真菌多样性、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2 范鑫磊;中国黄河流域壳囊孢属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郑磊;核桃根腐病及其生防菌定殖能力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庆涛;中国壳囊孢属真菌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杨明秀;中国金黄壳囊孢菌遗传多样性及杨树防御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甜甜;杨树烂皮病生防菌发酵及抗病机理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2 刘钰娇;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种类分析及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文鑫;杨树溃疡病发生的水分生理效应及转录组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卞付萍;干旱胁迫下水榆花楸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陈丹;7种花楸属植物核型和种子形态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陈婕;杨树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及杨树烂皮病生防菌的初步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玉博;中国东北地区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李东伟;云南会泽铅锌矿区六种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重金属抗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9 石锐;北京地区壳囊孢及其有性型的分类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徐明;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1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81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