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特性及其群集效应

发布时间:2022-10-05 21:39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nsis Chen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蝗蝻具有群集迁移危害习性。为阐明西藏飞蝗灾变的行为机制,为西藏飞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视频跟踪技术测定了自然环境中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的运动速度、方向,建立自推进粒子模型模拟蝗蝻群集迁移行为,分析群集迁移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自然环境中的西藏飞蝗蝗蝻在群集迁移过程中,群体内个体的运动表现出定向集体运动,群集迁移速度为0.1256 m/s,0.2 m以内的个体蝗蝻方向趋向一致。沙滩、翻耕农田和草地蝗蝻群运动一致性参数均较高,分别为0.8502、0.7870和0.6987。(2)西藏飞蝗蝗蝻群由分散运动转变为群集迁移存在临界密度,密度较低时群体内个体分散运动,当蝗蝻密度达到12—15头/m~2时,蝗蝻群体由分散运动转变为高度一致的群集迁移运动。(3)蝗蝻群通过群集迁移可以显著增加迁移距离,随机运动蝗蝻1 d扩展只有70—80 m,而群集迁移1 d最大距离可达2.5 km。蝗蝻群集迁移可以提高发现特别是远距离食物等资源的概率,使群体中更多的个体受益。(4)尽管未发现室外蝗蝻群存...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特性及其群集效应


群集迁移蝗蝻群中个体之间运动方向差与距离散点密度图

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特性及其群集效应


农田、草地和沙滩西藏飞蝗蝗蝻移动轨迹

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特性及其群集效应


农田、草地、沙滩西藏飞蝗蝗蝻运动序参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密度对蚁群自组织聚集的影响[J]. 段青玲,李耕,姜立,狄增如,韩战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低温和光周期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的影响[J]. 朱昱翰,李庆,杨刚,白马吞珠,匡健康,蒋春先,王海建,杨群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2)
[3]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J]. 封传红,陈淑群,郭聪,张跃进,刘万才,罗林明.  植物保护. 2014(01)
[4]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李庆,吴蕾,杨刚,匡健康,封传红,罗怀海,杨群芳,蒋春先,王海建.  生态学报. 2012(10)
[5]植被及土壤对西藏飞蝗产卵的影响[J]. 李庆,廖志昌,杨刚,封传红,杨群芳,罗怀海,蒋春先,王海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4)
[6]1961-2005年西藏飞蝗潜在分布的变化[J]. 封传红,单绪南,郭聪,罗林明.  昆虫学报. 2011(06)
[7]西藏飞蝗食性及其防治指标[J]. 杨群芳,廖志昌,李庆,杨刚,封传红,蒋春先.  植物保护学报. 2008(05)
[8]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耐寒性理化指标[J]. 李庆,王思忠,封传红,张敏,蒋凡,杨刚,罗林明.  生态学报. 2008(03)
[9]近几年西藏飞蝗的发生与分布[J]. 苏红田,白松,姚勇.  草业科学. 2007(01)
[10]飞蝗变型及体色多型的内分泌控制机理[J]. 朱道弘,阳柏苏.  动物学研究. 2004(05)



本文编号:3686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686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