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连作根腐病发病生理生化及微生态机制

发布时间:2023-10-03 19:24
  贵州省施秉县种植太子参已有二十年多年的历史,由于土地有限而常连作,导致连作障碍加重,太子参病虫害频发,尤其是连作导致根腐病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太子参的产量和品质。有关太子参连作障碍已经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鉴定、连作对土壤养分、经济性状及根腐病的影响、连作对太子参碳、氮代谢的影响、连作对植株防御酶活性影响、连作对太子参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揭示了连作地太子参根腐病发病的生理生化及微生态机制,为解决连作所致的根腐病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太子参根腐病的病原鉴定从感病太子参块根上分离到的疑似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经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连作对土壤养分、太子参经济性状及根腐病发生的影响随着太子参连作年限的增加,太子参根腐病逐渐加重,发病率与连作年限呈正相关;全钾及pH值下降;有效磷增加;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都在发病严重的5年种植地有最大值;其块根的经济性状(茎粗、单根重、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多糖含量也是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太子参概况
        1.1 太子参的植物学特征
        1.2 太子参的药用价值
    2 中药材连作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3 连作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连作对植株C、N代谢的影响
        3.2 连作对植株保护酶类影响
        3.3 连作与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4 太子参根腐病研究现状
        4.1 太子参根腐病危害症状
        4.2 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研究
        4.3 太子参根腐病防治现状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太子参根腐病的病原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采集
        1.2 病原鉴定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1.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1.2.3 病原菌形态观察
            1.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的描述及回接
        2.2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结果
        2.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连作对土壤养分、太子参经济性状及根腐病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植基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太子参种植
            1.2.2 太子参根腐病发病调查
            1.2.3 土壤养分测定
            1.2.4 太子参经济性状测定
            1.2.5 太子参多糖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连作地太子参根腐病发病情况
        2.2 土壤养分
        2.3 连作年限对太子参经济性状的影响
        2.4 连作年限对太子参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5 连作年限对太子参经济性状及品质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连作对太子参碳、氮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太子参材料
        1.2 测定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2 脯氨酸含量变化
        2.3 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
        2.5 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连作对太子参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太子参材料
        1.2 防御酶系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连作太子参防御酶活性
            2.1.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2.1.2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2.1.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2.1.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2.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连作对太子参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太子参材料
        1.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1.2.1 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1.2.2 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计数
        1.3 优势菌的确定及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鉴定
            1.3.1 优势菌的确定及形态鉴定
            1.3.2 ITS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连作地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2.1.1 可培养真菌数量
            2.1.2 可培养细菌数量
            2.1.3 可培养放线菌数量
        2.2 不同连作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
            2.2.1 真菌
            2.2.2 细菌
                2.2.2.1 优势细菌的分离结果
                2.2.2.2 优势细菌的分类鉴定
                2.2.2.3 优势菌株 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
                2.2.2.4 优势菌株鉴定结果
            2.2.3 放线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50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850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