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活性测试与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5-06-26 04:21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是当前除草剂中最合适的作用靶标酶之一。由于ALS不存在于人体及哺乳动物体内,仅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与藻类体内,故对人和哺乳动物安全。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是市场上比较成功的ALS抑制剂,它是由磺酰脲类除草剂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等排的原理研究得到。而五氟磺草胺是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中最成功的商品化品种,其主要用于水稻田的除草,因其杀草谱广、除草活性高、对水稻安全、药效时间长,被人们广泛使用,其商品名为“稻杰”。但五氟磺草胺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寻求结构简单、活性高的新型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与合成磺酰脲工作的基础上,以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结构为基础,参照五氟磺草胺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三个新型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1)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代号:Cl-NO2)、(2)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代号:ME-NO2)、(3)N-...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ALS抑制剂
1.2 不同种类除草剂的简要介绍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
1.2.2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1.2.3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
1.2.4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
1.3 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1.4 三唑并嘧啶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4.1 三唑并嘧啶的抗菌活性
1.4.2 三唑并嘧啶的除草活性
1.4.3 三唑并嘧啶的其它活性
1.5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药品与仪器
2.2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4-胺基-5-氯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2.1 2-氯-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2.2 2-氨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2.3 2-氨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2.2.4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
2.2.5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2.2.6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3.1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2.3.2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产物表征
2.3.3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3.5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3.6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实验结果与讨论
2.3.7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合成
2.3.8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2.3.9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4.1 2-氨基-5-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2.4.2 2-氨基-5-硝基苯甲酸乙酯产物表征
2.4.3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2.4.4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产物表征
2.4.5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实验结果与讨论
2.4.6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4.7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4.8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实验结果与讨论
2.4.9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
2.4.10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第3章 生物活性测试
3.1 活性测试所需样品及材料
3.2 活性测试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盆栽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子对接技术辅助药物设计
4.1 分子对接方法的的阐述及意义
4.2 分子对接的原理
4.3 分子对接的分类
4.3.1 刚性对接
4.3.2 半柔性对接
4.3.3 柔性对接
4.4 分子对接软件
4.5 分子对接面临的问题
第5章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与ALS酶的分子对接
5.1 引言
5.2 本课题研究使用的计算软件
5.2.1 采用不同的对接软件的原因
5.3 计算方法-AutoDock4.
5.3.1 分子优化
5.3.2 分子对接
5.3.3 准备受体(lock)pdbqt格式文件
5.3.4 准备配体(key)pdbqt格式文件
5.3.5 准备格子参数文件(GPF)及运行autogrid程序的得到相应的map文件
5.3.6 准备Docking参数文件(dpf)及分子对接map文件的条件下,运行autodock程序得到对接结合能量
5.3.7 AutoDock4对接结果分析
5.4 计算方法-AutoDockVina
5.4.1 AutoDockVina对接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53152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ALS抑制剂
1.2 不同种类除草剂的简要介绍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
1.2.2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1.2.3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
1.2.4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
1.3 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1.4 三唑并嘧啶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4.1 三唑并嘧啶的抗菌活性
1.4.2 三唑并嘧啶的除草活性
1.4.3 三唑并嘧啶的其它活性
1.5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药品与仪器
2.2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4-胺基-5-氯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2.1 2-氯-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2.2 2-氨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2.3 2-氨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2.2.4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
2.2.5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2.2.6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氯-4-硝基苯磺酰胺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3.1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2.3.2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产物表征
2.3.3 2-氨基-5-硝基苯甲酸甲酯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3.5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3.6 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实验结果与讨论
2.3.7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合成
2.3.8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2.3.9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甲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思路及反应路径
2.4.1 2-氨基-5-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2.4.2 2-氨基-5-硝基苯甲酸乙酯产物表征
2.4.3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2.4.4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产物表征
2.4.5 5,5'-二硝基-2,2'-二硫代双苯甲酸乙酯实验结果与讨论
2.4.6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的合成
2.4.7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产物表征
2.4.8 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氯实验结果与讨论
2.4.9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的合成
2.4.10 N-(4,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c]嘧啶)-2-乙氧羰基-4-硝基苯磺酰胺产物表征
第3章 生物活性测试
3.1 活性测试所需样品及材料
3.2 活性测试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盆栽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子对接技术辅助药物设计
4.1 分子对接方法的的阐述及意义
4.2 分子对接的原理
4.3 分子对接的分类
4.3.1 刚性对接
4.3.2 半柔性对接
4.3.3 柔性对接
4.4 分子对接软件
4.5 分子对接面临的问题
第5章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化合物与ALS酶的分子对接
5.1 引言
5.2 本课题研究使用的计算软件
5.2.1 采用不同的对接软件的原因
5.3 计算方法-AutoDock4.
5.3.1 分子优化
5.3.2 分子对接
5.3.3 准备受体(lock)pdbqt格式文件
5.3.4 准备配体(key)pdbqt格式文件
5.3.5 准备格子参数文件(GPF)及运行autogrid程序的得到相应的map文件
5.3.6 准备Docking参数文件(dpf)及分子对接map文件的条件下,运行autodock程序得到对接结合能量
5.3.7 AutoDock4对接结果分析
5.4 计算方法-AutoDockVina
5.4.1 AutoDockVina对接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53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405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