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的影响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9:04
【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并且已经开始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已经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重要研究目标。通过建立潜在植被分布预测模型,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植物或植被类型分布的变化趋势,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现状分布情况,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对其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结合7个世界气候变化情景,探究了气候变化条件下其分布区域的变化及分布纬度、海拔的移动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最冷月最低温度TMW是控制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分布的主要因子,TMW-4.05℃决定了其适宜生境范围,TMW-1.35℃决定了其不适宜生境。(2)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适宜生境和现状分布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体一致,现状分布中存在寒温性针叶林的单元格基本上全部重叠在预测的潜在适宜生境中。边缘生境大多广泛而零散地分布在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3)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各生境类型所出现的大体位置在7个气候变化情景下并没有明显差异。Cccma_cgcm31情景下潜在生境范围最广泛,而Ips1_cm4情景下潜在生境范围最为狭窄。(4)不论哪种气候变化情景得以发生,都将导致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不同程度的衰减。(5)滇东北乌蒙山区的脆弱区域明显大于滇西北横断山区。Cccma_cgcm31情景下脆弱区域范围最小,Mpi_echam5情景下脆弱区域范围最大。(6)从敏感指数这一衡量标准来看,研究时段内的气候变化不会导致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分布的显著改变。潜在分布概率变化最小的是气候变化情景是Csiro_mk30,变化最大的是 Ukmo_hadgem1。(7)相比当前气候条件下的分布状况,适宜生境和边缘生境在7个气候变化情景下都将表现出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迁移的趋势。具体到每个气候情景,纬度的变化特点是边缘生境都明显大于适宜生境,而海拔变化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寒温性针叶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从气候学和生态学的角度为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图文】:

云南省,独龙江,南盘江,元江


擎t*i:逦9r邋i邋wi邋lor邋I:邋i?r邋i邋i?r邋r邋itri:逦i§5?c邋im4邋r.邋ir^r逡逑图2.2云南省地州区划及氋程逡逑Fig邋2.2邋Counties邋and邋DEM邋of邋Yunnan邋province逡逑注:D邋=独龙江,Nu邋=怒江,L邋=澜沧江,Y邋=元江,J邋=金沙江,NP邋=南盘江逡逑14逡逑

空间分布,气候,空间分布,针叶林


图3.2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气候空间分布逡逑Fig邋3.2邋Climate邋space邋of邋CTCFs邋in邋Yunnan邋province逡逑表3.4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逡逑Table邋3.4邋Results邋of邋paired邋-邋samples邋T邋test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简介[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8期

2 温克刚;;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话题[J];紫光阁;2002年02期

3 张永香;巢清尘;李婧华;黄磊;周波涛;;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全球治理博弈的中国启示[J];科学通报;2018年23期

4 张冯雪;林兴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2007-2016[J];特区经济;2018年08期

5 ;第二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年02期

6 曹明德;;完善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8年08期

7 万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1期

8 ;各地发改委将设应对气候变化处[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年01期

9 ;两部委明确七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行动[J];吉林勘察设计;2016年02期

10 谭星宇;;解振华: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J];中国报道;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A];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C];2016年

2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 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3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A];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4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美能合作吗?[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总第1 期))[C];2008年

5 丁金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号)[C];2016年

6 张焕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趋势与分析[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7 黄永富;;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前景及对策[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8 邱昱桦;;陨击天文事件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9 ;皮尤报告: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有共识也有差异[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10 ;专家点评巴黎气候峰会最终协议草案[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提高应对灾难的意识与能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2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滢嫣;南非将出台专项法案应对气候变化[N];人民日报;2018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王尧;中国青年该怎样关注气候变化[N];中国青年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坤U,

本文编号:268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8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