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人工长白落叶松有效冠高的确定及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21-03-24 15:00
  本文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内7个林业局(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3株光合作用测定样木不同轮层枝叶在生长季内光合累积碳量对树干的贡献量判定有效冠位置。通过分析该位置与累积叶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关系,提出基于累积叶生物量垂直分布判定有效冠位置的标准。其次,采用传统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林分条件19块标准地133株枝解析样木的树干断面积生长量与叶生物量的实际垂直分布规律,判定有效冠高。对比新方法和传统方法判定的有效冠高的差异,确定有效冠高的判断依据,并分析有效冠高与林木因子及林分因子的关系,并构建有效冠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树冠中各轮层枝叶对树干的净碳贡献量随相对着枝深度(RDINC)的增加表现为“单峰”形式的变化趋势,将净碳贡献量大于0的轮层及以上部分确定为有效冠。3株光合样木有效冠高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2.84m、4.73m和4.38m。将树冠划分为十个区间段,用2参数的Weibull分布函数对叶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进行拟合,效果最佳。有效冠位置对应的相对累积叶生物量分别为87%、90%和86%,均接近于90%,因此,可以采用相对累积叶生物量为90%处的位置作为判定有效冠位置的依据。相较...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人工长白落叶松有效冠高的确定及模型构建


图3-1有效冠高的确定过程??

光分布,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树冠


以净光合速率预估模型为基础,根据树冠内光分布的规律及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通过公式3-1,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轮层的光合产量。树冠各轮层瞬时净光合速率的动??态估计结果:图4-1为2016年1号树树冠中不同轮层枝叶净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以七??月份为例),年度日期为该年中的第182天至第212天,分别选择相对着枝深度(RD1NC)??为0.1、0.5和0.9的三个位置代表树冠的上、中、下三个轮层。可以看出,三个轮层枝??叶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形式,这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规律一致。中层轮枝的日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上层轮枝和下层轮枝的6.0倍??和10.3倍,同时中层轮枝的最大暗呼吸速率也明显高于另两个轮层,平均值分别比上层??轮枝和下层轮枝高出3.0倍和15.8倍。可见,中层轮枝在树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所??占比重最大。虽然以往研宄表明,上层枝叶在单位面积上的光合和呼吸能力最强,但由??于上层枝条的叶生物量明显低于中层枝条的叶生物量,因此在轮层水平,中层轮枝表现??出最高的累积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90?-I??80"?|?i?—下层?中层—-上层??-70?-?<?I?j?I?|??|?6〇?-1?I?I?f?j?|?i|?h???i?i?

垂直分布,样木,光合,垂直分布


以净光合速率预估模型为基础,根据树冠内光分布的规律及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通过公式3-1,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轮层的光合产量。树冠各轮层瞬时净光合速率的动??态估计结果:图4-1为2016年1号树树冠中不同轮层枝叶净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以七??月份为例),年度日期为该年中的第182天至第212天,分别选择相对着枝深度(RD1NC)??为0.1、0.5和0.9的三个位置代表树冠的上、中、下三个轮层。可以看出,三个轮层枝??叶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形式,这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规律一致。中层轮枝的日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上层轮枝和下层轮枝的6.0倍??和10.3倍,同时中层轮枝的最大暗呼吸速率也明显高于另两个轮层,平均值分别比上层??轮枝和下层轮枝高出3.0倍和15.8倍。可见,中层轮枝在树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所??占比重最大。虽然以往研宄表明,上层枝叶在单位面积上的光合和呼吸能力最强,但由??于上层枝条的叶生物量明显低于中层枝条的叶生物量,因此在轮层水平,中层轮枝表现??出最高的累积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90?-I??80"?|?i?—下层?中层—-上层??-70?-?<?I?j?I?|??|?6〇?-1?I?I?f?j?|?i|?h???i?i?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混合效应的人工落叶松树冠轮廓模型[J]. 高慧淋,董利虎,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17(03)
[2]长白落叶松冠层光合作用的空间异质性[J]. 刘强,董利虎,李凤日,李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3]红松人工整枝的技术要求及方法[J]. 宫会娟.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07)
[4]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枝条长度和角度模型[J]. 姜立春,张锐,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12(05)
[5]应用管道模型原理建立柏木桤木叶面积叶量估测模型[J]. 杨洪国,李治宇.  四川林勘设计. 2012(01)
[6]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阔叶树种叶量分布模拟[J]. 卢军,李凤日,张会儒,张守攻.  林业科学. 2011(12)
[7]立木生物量方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J]. 曾伟生,唐守正.  林业科学. 2011(11)
[8]落叶松人工整枝的研究[J]. 刘强,朱珠,张晖.  林业科技情报. 2011(04)
[9]落叶松人工林整枝研究[J]. 李焱龙,李凤日,贾炜玮.  森林工程. 2011(02)
[10]青海云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模拟——以祁连山区排露沟流域为例[J]. 赵传燕,沈卫华,彭焕华,王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博士论文
[1]东北林区针叶树树冠轮廓及特征因子模拟[D]. 高慧淋.东北林业大学 2017
[2]樟子松人工林枝条生长及节子大小预测模型的研究[D]. 贾炜玮.东北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人工长白落叶松叶面积大小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D]. 谢龙飞.东北林业大学 2018
[2]人工长白落叶松光合特性的研究[D]. 刘强.东北林业大学 2015
[3]基于节子属性的落叶松人工林有效冠高及整枝技术的研究[D]. 李露.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97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097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6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