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05 20:20
以大兴安岭2018—2019年57块天然落叶松(Larix gmelinii)次生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更新苗按高度级(h)划分为幼苗(h<30 cm)、小苗(30 cm≤h<130 cm)、幼树(h≥130 cm);选取25个环境因子,其中12个林分因子、13个土壤因子;采用冗余分析对标准地不同高度等级的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更新苗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并运用变差分解方法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量化,分析林分因子、土壤因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影响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关键因子为林分平均高、林分郁闭度、枯落物厚度、草本盖度、腐殖质层全氮质量分数;这5个环境因子对落叶松、白桦更新密度的影响,累计贡献率达57.1%,林分因子对更新密度的影响大于土壤因子。②整体上,落叶松、白桦更新密度,与林分平均高、草本盖度呈负相关,与枯落物厚度、郁闭度、腐殖质层全氮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大兴安岭地区幼苗更新严重不足,大部分区域缺乏幼苗更新,整体更新不良。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4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更新幼苗等级划分
2.3 环境因子的选取
2.4 非对称约束排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冗余分析
3.2 简约模型的林分更新密度等值线
3.3 环境因子对林分更新密度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大兴安岭中部天然次生林更新分布[J]. 张凌宇,刘兆刚. 林业科学. 2019(11)
[2]大兴安岭南段不同林龄白桦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研究[J]. 冯倩倩,周梅,赵鹏武,乌艺恒. 林业资源管理. 2019(04)
[3]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J]. 牟兆军,刘会锋,王立中,刘学爽,张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03)
[4]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木补植空间优化[J]. 王涛,董灵波,刘兆刚,张凌宇,陈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5]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J]. 黄朗,朱光玉,康立,胡松,刘卓,卢侃. 生态学报. 2019(13)
[6]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任学敏,朱雅,陈兆进,丁传雨,李玉英,杨改河. 林业科学. 2019(01)
[7]大兴安岭3种主要林型兴安落叶松种子库研究[J]. 阿日根,刘洋,杨富荣,雷那庆,孟军贵,吴小红,铁牛.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8]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J]. 王智勇,董希斌,张甜,曲杭峰,马晓波,管惠文,阮加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04)
[9]自毒和森林凋落物化感作用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J]. 刘芳黎,张越,吴富勤,杨柳,龙波,申仕康.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6)
[10]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J]. 王笑梅,康昕,侯嫦英,郑阿宝,张存宽,徐驰,刘茂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博士论文
[1]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李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2]长白山区采伐林隙更新及其微生境研究[D]. 宋新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硕士论文
[1]朴树更新策略及生态适应机制研究[D]. 陈英.福建农林大学 2014
[2]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径向生长和更新研究[D]. 谭留夷.北京林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70523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4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更新幼苗等级划分
2.3 环境因子的选取
2.4 非对称约束排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冗余分析
3.2 简约模型的林分更新密度等值线
3.3 环境因子对林分更新密度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大兴安岭中部天然次生林更新分布[J]. 张凌宇,刘兆刚. 林业科学. 2019(11)
[2]大兴安岭南段不同林龄白桦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研究[J]. 冯倩倩,周梅,赵鹏武,乌艺恒. 林业资源管理. 2019(04)
[3]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J]. 牟兆军,刘会锋,王立中,刘学爽,张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03)
[4]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木补植空间优化[J]. 王涛,董灵波,刘兆刚,张凌宇,陈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5]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J]. 黄朗,朱光玉,康立,胡松,刘卓,卢侃. 生态学报. 2019(13)
[6]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任学敏,朱雅,陈兆进,丁传雨,李玉英,杨改河. 林业科学. 2019(01)
[7]大兴安岭3种主要林型兴安落叶松种子库研究[J]. 阿日根,刘洋,杨富荣,雷那庆,孟军贵,吴小红,铁牛.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8]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J]. 王智勇,董希斌,张甜,曲杭峰,马晓波,管惠文,阮加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04)
[9]自毒和森林凋落物化感作用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J]. 刘芳黎,张越,吴富勤,杨柳,龙波,申仕康.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6)
[10]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J]. 王笑梅,康昕,侯嫦英,郑阿宝,张存宽,徐驰,刘茂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博士论文
[1]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李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2]长白山区采伐林隙更新及其微生境研究[D]. 宋新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硕士论文
[1]朴树更新策略及生态适应机制研究[D]. 陈英.福建农林大学 2014
[2]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径向生长和更新研究[D]. 谭留夷.北京林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70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7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