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油茶潜在分布及纬度梯度遗传分化格局
发布时间:2022-01-10 16:38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有助于提高我国植物油的自给率,保障国家的粮油安全。野生油茶(C.oleifera)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了解野生油茶的地理分布,分析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格局,是野生油茶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筛选获得可靠的野生油茶分布点数据,结合气象和土壤数据,分别应用最大熵(Max Ent)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模型构建了野生油茶的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野生油茶的潜在分布区,分析了影响野生油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对反映纬度梯度分布的7个野生油茶种群进行了实地考察,采集了374份叶片样本。基于庐山和井冈山8个野生油茶样本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了65个多态性微卫星(SSR)分子标记。选用35个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纬度的野生油茶样本进行了微卫星基因分型。比较了SSR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未知和已知情况下,六倍体野生油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的差异。分析了纬度梯度上野生油茶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Max Ent和GARP两...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作物野生近缘种研究概述
1.2 油茶及野生油茶
1.3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分布研究
1.3.1 生态位模型及其应用
1.3.2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分布研究
1.4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种群遗传分化
1.4.1 影响种群遗传分化的因素
1.4.2 纬度梯度上种群遗传分化
1.5 高通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分型
1.5.1 高通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
1.5.2 高通量微卫星基因分型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野生油茶的潜在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获得野生油茶分布点数据
2.1.2 收集环境图层数据
2.1.3 Max Ent模型分析
2.1.4 GARP模型分析
2.1.5 适生等级划分可靠性分析
2.1.6 野生油茶分布点的实地考察
2.2 结果
2.2.1 生态位模型的准确性
2.2.2 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2.2.3 Max Ent模型预测的野生油茶分布区
2.2.4 GARP模型预测的野生油茶分布区
2.2.5 适生等级划分可靠性分析
2.2.6 野生油茶分布点的实地考察
2.3 讨论
第3章 高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油茶样品的采集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基因组DNA提取
3.1.3.2 微卫星(SSR)引物的设计
3.1.3.3 微卫星引物的验证
3.2 结果
3.2.1 微卫星标记的鉴定
3.2.2 微卫星标记验证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微卫星的野生油茶纬度梯度遗传分化格局
4.1 实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单位点引物优化
4.3.3 多重体系优化
4.3.4 多重PCR扩增
4.3.5 各样本添加特异性标签序列
4.4 高通量测序与分析
4.5 SSR基因分型
4.6 油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4.6.1 遗传多样性分析
4.6.2 遗传结构分析
4.6.3 遗传分化水平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7.1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多样性
4.7.2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结构
4.7.3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分化水平
4.8 讨论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axEnt模型的可可潜在适宜分布研究[J]. 秦晓威,郝朝运,李付鹏,谭乐和,宋应辉,赖剑雄.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5)
[2]药用植物细辛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J]. 景鹏飞,武坤毅,龚晔,韩立敏,崔浪军.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03)
[3]应用GIS和最大熵模型分析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J]. 高蓓,卫海燕,郭彦龙,顾蔚. 生态学杂志. 2015(03)
[4]基于MaxEnt分析金钱松适生的生物气候特征[J]. 王雷宏,杨俊仙,徐小牛. 林业科学. 2015(01)
[5]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石蒜适生区预测[J]. 毛志远,张兆金,周坚.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6)
[6]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川贝母潜在分布及适宜性评价[J]. 王娟娟,曹博,白成科,张琳琳,车乐. 植物研究. 2014(05)
[7]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的檀香在中国的潜在种植区预测[J]. 胡秀,吴福川,郭微,刘念. 林业科学. 2014(05)
[8]基于MaxEnt和ArcGIS对太白米的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J]. 车乐,曹博,白成科,王娟娟,张琳琳. 生态学杂志. 2014(06)
[9]提高生态位模型转移能力来模拟入侵物种的潜在分布[J]. 朱耿平,刘强,高玉葆. 生物多样性. 2014(02)
[10]杂交-渐渗的遗传进化效应与栽培作物野生近缘种多样性保护[J]. 卢宝荣. 科学通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井冈山和庐山六倍体野生油茶的遗传结构[D]. 黄小毛.南昌大学 2016
[2]庐山和井冈山不同海拔野生油茶叶片比较转录组研究[D]. 陈家铭.南昌大学 2015
[3]基于GARP和MAXENT的空心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风险预测[D]. 刘欣.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陈卫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1034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作物野生近缘种研究概述
1.2 油茶及野生油茶
1.3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分布研究
1.3.1 生态位模型及其应用
1.3.2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分布研究
1.4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种群遗传分化
1.4.1 影响种群遗传分化的因素
1.4.2 纬度梯度上种群遗传分化
1.5 高通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分型
1.5.1 高通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
1.5.2 高通量微卫星基因分型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野生油茶的潜在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获得野生油茶分布点数据
2.1.2 收集环境图层数据
2.1.3 Max Ent模型分析
2.1.4 GARP模型分析
2.1.5 适生等级划分可靠性分析
2.1.6 野生油茶分布点的实地考察
2.2 结果
2.2.1 生态位模型的准确性
2.2.2 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2.2.3 Max Ent模型预测的野生油茶分布区
2.2.4 GARP模型预测的野生油茶分布区
2.2.5 适生等级划分可靠性分析
2.2.6 野生油茶分布点的实地考察
2.3 讨论
第3章 高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油茶样品的采集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基因组DNA提取
3.1.3.2 微卫星(SSR)引物的设计
3.1.3.3 微卫星引物的验证
3.2 结果
3.2.1 微卫星标记的鉴定
3.2.2 微卫星标记验证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微卫星的野生油茶纬度梯度遗传分化格局
4.1 实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单位点引物优化
4.3.3 多重体系优化
4.3.4 多重PCR扩增
4.3.5 各样本添加特异性标签序列
4.4 高通量测序与分析
4.5 SSR基因分型
4.6 油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4.6.1 遗传多样性分析
4.6.2 遗传结构分析
4.6.3 遗传分化水平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7.1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多样性
4.7.2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结构
4.7.3 不同纬度油茶的遗传分化水平
4.8 讨论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axEnt模型的可可潜在适宜分布研究[J]. 秦晓威,郝朝运,李付鹏,谭乐和,宋应辉,赖剑雄.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5)
[2]药用植物细辛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J]. 景鹏飞,武坤毅,龚晔,韩立敏,崔浪军.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03)
[3]应用GIS和最大熵模型分析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J]. 高蓓,卫海燕,郭彦龙,顾蔚. 生态学杂志. 2015(03)
[4]基于MaxEnt分析金钱松适生的生物气候特征[J]. 王雷宏,杨俊仙,徐小牛. 林业科学. 2015(01)
[5]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石蒜适生区预测[J]. 毛志远,张兆金,周坚.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6)
[6]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川贝母潜在分布及适宜性评价[J]. 王娟娟,曹博,白成科,张琳琳,车乐. 植物研究. 2014(05)
[7]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的檀香在中国的潜在种植区预测[J]. 胡秀,吴福川,郭微,刘念. 林业科学. 2014(05)
[8]基于MaxEnt和ArcGIS对太白米的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J]. 车乐,曹博,白成科,王娟娟,张琳琳. 生态学杂志. 2014(06)
[9]提高生态位模型转移能力来模拟入侵物种的潜在分布[J]. 朱耿平,刘强,高玉葆. 生物多样性. 2014(02)
[10]杂交-渐渗的遗传进化效应与栽培作物野生近缘种多样性保护[J]. 卢宝荣. 科学通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井冈山和庐山六倍体野生油茶的遗传结构[D]. 黄小毛.南昌大学 2016
[2]庐山和井冈山不同海拔野生油茶叶片比较转录组研究[D]. 陈家铭.南昌大学 2015
[3]基于GARP和MAXENT的空心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风险预测[D]. 刘欣.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陈卫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1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8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