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沟岭林场三种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和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4-12-17 23:13
本文以吉林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林、杨桦林次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拟合了该地区林下分布较广的13种灌木以地径D、植株冠面积Ac、地径平方乘株高D2H和冠幅乘株高CH为自变量的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和各物种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选出R2和F较大,SEE和E值较小的模型为最优模型,并用草本平均木法和通过检验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得到了该地区三种林型不同郁闭度或年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最后利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三种林型不同郁闭度或年龄林下灌草多样性差异,得出主要结论有以下:(1)每个模型均具有较高的R2、F值和较小的SEE、E值且形式多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和幂函数;各物种最优模型的自变量不同,但乔木型灌木多采用自变量D、D2H,典型灌木型灌木多采用因子Ac和CH;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的预估精度与各器官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相当。(2)三种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差异显著。云冷杉林下植被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均在郁闭度0.2时最大和1.0时最小;灌木生物量在郁闭度0.2时最大,在0.8时最小。杨桦次生林下植...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2.1.1 乔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2.1.2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进展
2.1.3 生物量模型建立研究进展
2.1.3.1 灌木生物量模型
2.1.3.2 草本生物量模型
2.1.4 生物量模型的应用
2.2 林分特征因子对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影响
2.3 不同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变化
2.4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4.1 存在的问题
2.4.2 发展的趋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形及地理位置
3.1.2 土壤
3.1.3 气候
3.1.4 植被种类及分布
3.2 社会经济条件
3.3 森林资源
3.4 森林经营历史
3.4.1 木材生产阶段
3.4.2 经营和采育结合阶段
3.4.3 检查法引入阶段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样地的设置
4.2.2 林分调查
4.2.3 林下灌草调查和取样
4.2.4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
4.2.5 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标
4.3 技术路线
5.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
5.1 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
5.1.1 各物种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
5.1.2 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
5.1.3 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检验
5.1.4 草本生物量研究
5.2 天然云冷杉林林下灌草生物量
5.2.1 不同密度天然云冷杉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2.2 不同密度云冷杉林下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5.3 杨桦次生林下灌草生物量
5.3.1 不同密度杨桦次生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3.2 不同密度杨桦次生林下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5.4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生物量
5.4.1 不同年龄人工落叶松林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4.2 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生物量分配特征
5.5 三种林型林下植被生物量比较分析
5.5.1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别与主林层密度关系
5.5.2 不同林型同一密度林下灌草生物量比较分析
6. 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1 天然云冷杉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1.1 林下灌木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1.2 林下草本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2 杨桦次生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2.1 林下灌木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2.2 林下草本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3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3.1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多样性与年龄的关系
6.3.2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草本多样性与年龄的关系
6.4 三种林型林下植被多样性比较分析
6.4.1 灌木多样性比较
6.4.2 草本多样性比较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
7.1.1.1 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
7.1.1.2 林下灌草生物量
7.1.1.3 林下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
7.1.1.4 不同林型同一密度林下灌草生物量
7.1.2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多样性
7.1.2.1 同一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植被多样性
7.1.2.2 不同林型林下植被多样性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16674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2.1.1 乔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2.1.2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进展
2.1.3 生物量模型建立研究进展
2.1.3.1 灌木生物量模型
2.1.3.2 草本生物量模型
2.1.4 生物量模型的应用
2.2 林分特征因子对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影响
2.3 不同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变化
2.4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4.1 存在的问题
2.4.2 发展的趋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形及地理位置
3.1.2 土壤
3.1.3 气候
3.1.4 植被种类及分布
3.2 社会经济条件
3.3 森林资源
3.4 森林经营历史
3.4.1 木材生产阶段
3.4.2 经营和采育结合阶段
3.4.3 检查法引入阶段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样地的设置
4.2.2 林分调查
4.2.3 林下灌草调查和取样
4.2.4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
4.2.5 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标
4.3 技术路线
5. 林下灌草生物量研究
5.1 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
5.1.1 各物种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
5.1.2 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
5.1.3 单一物种混合生物量模型检验
5.1.4 草本生物量研究
5.2 天然云冷杉林林下灌草生物量
5.2.1 不同密度天然云冷杉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2.2 不同密度云冷杉林下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5.3 杨桦次生林下灌草生物量
5.3.1 不同密度杨桦次生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3.2 不同密度杨桦次生林下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5.4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生物量
5.4.1 不同年龄人工落叶松林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布
5.4.2 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生物量分配特征
5.5 三种林型林下植被生物量比较分析
5.5.1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分别与主林层密度关系
5.5.2 不同林型同一密度林下灌草生物量比较分析
6. 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1 天然云冷杉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1.1 林下灌木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1.2 林下草本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2 杨桦次生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2.1 林下灌木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2.2 林下草本多样性与主林层密度的关系
6.3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分析
6.3.1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多样性与年龄的关系
6.3.2 落叶松人工林林下草本多样性与年龄的关系
6.4 三种林型林下植被多样性比较分析
6.4.1 灌木多样性比较
6.4.2 草本多样性比较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生物量
7.1.1.1 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
7.1.1.2 林下灌草生物量
7.1.1.3 林下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
7.1.1.4 不同林型同一密度林下灌草生物量
7.1.2 三种林型林下灌草多样性
7.1.2.1 同一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植被多样性
7.1.2.2 不同林型林下植被多样性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16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401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