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磷素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3 06:30
【摘要】:秸秆还田是当今农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现有研究认为其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退化和污染的作用。稻草是中国第二大作物秸秆,其产量占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五分之一以上。磷是对作物生长最重要的三种元素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无机磷肥被施用到农田中,但这些磷80%被固定下来。在我国,当季的磷肥利用率一般只有10%~20%。稻草中含有很丰富的磷元素,且能通过腐解的方式释放到土壤中,可以代替一定量的无机磷肥,因此开展稻草还田对土壤磷素影响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采用小区试验、室内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寒地水稻为研究对象,探索稻草还田对土壤的磷素营养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求为稻草还田条件下的寒地水稻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试验结果如下:盆栽试验中,在各施磷水平下,稻草初年还田对土壤溶液速效磷和土壤溶液总磷的影响均表现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时含量升高,而且随稻草还田量的提高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室内模拟试验的结果也说明,在初期,还田处理的土壤溶液速效磷和总磷含量更低,但试验结束时还田处理和不还田处理的含量极为接近,无明显差异。经过连年稻草还田后,土壤溶液速效磷和土壤溶液总磷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时期内均减少,低量还田处理的下降幅度最大。稻草初年还田会使水稻分蘖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幼穗分化期和收获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升高,这种规律在各施磷水平下表现一致。连年稻草还田后,在整个水稻生育时期内,与不还田相比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但高量还田与不还田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各试验中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磷的含量均有降低效应,但还田量对这种效应的影响不明显。连年稻草还田对土壤全磷有增加效应,这种效应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室内模拟试验也证实了稻草还田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作用。配施磷肥后,土壤溶液速效磷和总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多数峰值出现在P1.5中,个别处理出现在P2和P1中。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在分蘖期和收获期比较明显,在幼穗分化期不明显。土壤全磷含量也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各个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有机磷含量受磷水平变化影响较小,无明显规律。在稻草还田配施磷肥的试验中,在土壤溶液速效磷和总磷含量方面,高量还田--P1.5组合的表现最好,各时期与其他组合相比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土壤速效磷方面,分蘖期不还田--P1.5组合的表现最好,幼穗分化期和收获期高量还田--P2组合的表现最好。在土壤有机磷方面,稻草还田配合施磷肥的组合之间的差别和规律不明显。在全磷方面,各个组合的差异也不明显。土壤中磷的吸附等温曲线表明,当平衡溶液磷浓度较低时,吸附曲线的斜率大,随着平衡溶液浓度的上升,吸附曲线趋于平缓,在相同的平衡溶液磷浓度下还田处理对应的磷吸附量更高。稻草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的最大吸磷量、最大磷缓冲量、标准需磷量,并且这种效应还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稻草还田处理对吸附常数的影响不规律,在室内模拟试验、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中的幼穗分化期表现为增高,在盆栽试验中的分蘖期和收获期表现为降低。总体上,稻草还田增加了土壤的对磷的吸附能力,扩大了土壤磷库,尤其在连年稻草还田后这一现象表现的更加明显。从全株上看,稻草还田降低了水稻的磷素吸收能力。在分蘖期,还田处理无论是磷素含量还是磷素积累量都较低;在幼穗分化期,还田处理的水稻磷素含量在高施磷肥量中与不还田处理相差不大,但其磷素积累量较低。在收获期,不还田处理中籽粒的磷素含量与积累量总体上较高,但与还田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此外,从稻草还田与施用磷肥的配合上看,稻草还田配合高磷肥会引起水稻磷素吸收能力的下降。而从磷素分配情况看,稻草还田与施用磷肥促进了磷向地下部分积累。连年稻草还田后,水稻的株高有了较明显的增长,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有所增长但差异不显著。盆栽试验中,稻草初年还田的产量低于不还田处理,但在多数施磷肥处理中差异不显著。稻草还田配合中等偏高磷肥处理(P1.5)的产量较好,但过高的磷肥会引起减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1.4;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骏森,郑世耘,张有明;麦草畏在小麦幼穗分化期使用对穗部生长的影响[J];农药;1988年06期

2 马兴祥;;河西春小麦幼穗分化期的形态特征、气象条件及管理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5期

3 马兴祥;;春小麦陇春8号幼穗分化期的形态[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5期

4 谭中和;;杂交水稻对幼穗分化期和开花期缺水的反应[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年03期

5 ;晚稻幼穗分化期使用“七○一”的效果和认识[J];发酵科技通讯;1973年02期

6 谢春生,周修冲,姚丽贤;广东省土壤磷素状况及磷肥需求预测[J];土壤肥料;2003年01期

7 李祥娣,顾忠仪;水稻幼穗分化期的简易目测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6期

8 许自成;王林;肖汉乾;;湖南烟区烤烟磷含量与土壤磷素的分布特点及关系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5期

10 赵平;普苑香;王自林;;昆明近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学梅;张磊;刘圣娟;;多元双重筛选回归法分析气候因子对临沂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邱亚群;彭佩钦;侯红波;李恩尧;;旱地与水田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和控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朱静;李敏;滕泽栋;;外源有机酸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6年

4 崔正忠;姜占文;;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土壤磷素活化剂对大豆吸收土壤和肥料磷素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5 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颜晓;王德建;张刚;彭小兰;;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志剑;朱荫湄;;施磷水田田表排水磷素的流失(潜能)研究[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8 于洋;尹洁;王晓燕;;北京石匣小流域坡地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马廷臣;李泽福;夏加发;王元垒;赵宝;;不同生育期淹涝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夏丽丹;周垂帆;;添加不同水分与生物炭量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萱;专家: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不可能[N];中国食品报;2017年

2 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贾良良 杨云马 刘孟朝;我省农田土壤肥力总体呈提升趋势[N];河北科技报;2017年

3 许秀成 侯翠红 赵秉强 张卫峰;没有磷就没有食物[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新型磷肥让土壤磷素“动起来”[N];科技日报;2019年

5 记者 陈星;土壤磷素激活剂让棉花不缺磷[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6 曹立耘;稻草还田作肥料 用法得当效果好[N];农民日报;2015年

7 李博;稻草还田好 方法须讲究[N];农资导报;2016年

8 湖南省土肥站推广研究员 刘如清;稻草还田好处多[N];湖南科技报;2005年

9 水稻栽培专家 严光彬;水稻涝灾如何补救[N];吉林农村报;2019年

10 何新全;稻草还田变废为宝[N];陕西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不同灌溉方式设施土壤磷素流失特征及其机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2 吴启华;长期不同施肥下三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林德喜;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长期施肥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孔庆波;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6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7 廖文华;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薛巧云;农艺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淋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王斌;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刘骁劏;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睿;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磷素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佟书宇;设施土壤磷素积累对番茄钙素生物有效性及抗病性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哈小丽;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果实产量、品质的比较[D];塔里木大学;2018年

4 刘海;亚热带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淋失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5 崔会会;水稻苗期和幼穗分化期与杂种优势相关的miRNA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6 贺慧;蚯蚓对垄作土壤及水稻镉运转特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宫彦龙;幼穗分化期喷施激素对水稻穗部性状及株型性状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关春林;长期施肥褐土土壤磷素变化规律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9 刘迪;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对穿透雨改变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0 陈莹;离子界面反应对土壤磷迁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5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25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