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21-05-17 07:37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2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秸秆产生与利用现状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模式
    2.1 秸秆还田利用技术模式
    2.2 秸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2.2.1 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
        2.2.2 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
        2.2.3 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
        2.2.4 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
3 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3.1 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3.2 构建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
    3.3 构建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 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2]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J]. 张舒予,金梦灿,马超,柴如山,高时凤,郜红建.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1)
[3]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J]. 于博,于晓芳,高聚林,胡树平,孙继颖,王志刚,高鑫,朱文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4)
[4]免耕覆盖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马浩,李娟,牛岩,李劲彬.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7)
[5]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J]. 石祖梁,贾涛,王亚静,王久臣,孙仁华,王飞,李想,毕于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9)
[6]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J]. 王亚静,王飞,石祖梁,高春雨,王红彦,毕于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6)
[7]秸秆过剩原因解析及对秸秆利用途径的思考[J]. 肖敏,常志州,石祖梁,李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5)
[8]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J]. 马煜春,周伟,刘翠英,孙丽英,杨波,郑向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2)
[9]京津冀秸秆养分资源及秸秆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定量估算[J]. 方放,王飞,石祖梁,郑向群,邵宇航,李想,邱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3)
[10]秸秆热解炭化多联产技术应用模式及效益分析[J].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孟海波,丛宏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3)

硕士论文
[1]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和深松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D]. 秦都林.山东农业大学 2017
[2]秸秆覆盖及免耕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D]. 丁新宇.兰州大学 2017
[3]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 黄金花.石河子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91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91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