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激发效应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6-27 15:21
土壤氮激发效应是土壤养分释放、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对土壤氮素激发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上更加合理制定氮肥运筹,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也有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治污方法。本文在介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概念和机制的基础上,评估目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主流测定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重点阐述了外源添加物(无机氮肥、有机物料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作用效果及其微生物机理。土壤氮激发模式中,外源添加物对土壤C/N比的影响可能是土壤氮激发效应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有效C冗余时,施用无机氮肥,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分解,从而表现正的激发效应;反之,有效C不足但有效N富集时,则表现为固氮微生物活性相对增强,从而出现负的激发效应。微生物是激发效应的推动者。本文通过共代谢理论、微生物热区理论和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三个理论假说解析了微生物在土壤氮激发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化对激发效应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土壤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通过激发效应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2019,33(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激发效应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2 氮激发效应的研究方法
2.1 培养方法
2.1.1 通气培养法
2.1.2 淹水培养法
2.2 测定方法
2.2.1 差值法
2.2.2 15N标记法
3 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外源添加物
3.1 无机氮肥
3.2 有机物料
3.3 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效应
4 土壤激发的微生物机理
4.1 共代谢理论
4.2 微生物热区 (MHS) 理论
4.3 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J].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王小明,曹永慧.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2)
[2]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J]. 孙悦,徐兴良,KUZYAKOV Yakov.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1)
[3]植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马雪峰,高旻,程治军. 作物杂志. 2013(04)
[4]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娄燕宏,诸葛玉平,魏猛,晁赢,刘安辉. 土壤通报. 2009(02)
[5]外源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刘德燕,宋长春. 土壤通报. 2008(03)
[6]黄土区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J]. 严德翼,周建斌,邱桃玉,杨绒,马勤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
[7]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J]. 吕殿青,张树兰,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02)
[8]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J]. 黄文昭,赵秀兰,朱建国,谢祖彬,朱春梧. 土壤通报. 2007(01)
[9]土壤氮素矿化研究进展[J]. 廖中建,黎理. 湖南农业科学. 2007(01)
[10]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J]. 赵琳,李世清,李生秀,张兴昌,吕丽红,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4)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元素组成及化学结构的影响[D]. 陈曦.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 李紫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3098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2019,33(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激发效应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2 氮激发效应的研究方法
2.1 培养方法
2.1.1 通气培养法
2.1.2 淹水培养法
2.2 测定方法
2.2.1 差值法
2.2.2 15N标记法
3 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外源添加物
3.1 无机氮肥
3.2 有机物料
3.3 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效应
4 土壤激发的微生物机理
4.1 共代谢理论
4.2 微生物热区 (MHS) 理论
4.3 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J].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王小明,曹永慧.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2)
[2]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J]. 孙悦,徐兴良,KUZYAKOV Yakov.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1)
[3]植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马雪峰,高旻,程治军. 作物杂志. 2013(04)
[4]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娄燕宏,诸葛玉平,魏猛,晁赢,刘安辉. 土壤通报. 2009(02)
[5]外源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刘德燕,宋长春. 土壤通报. 2008(03)
[6]黄土区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J]. 严德翼,周建斌,邱桃玉,杨绒,马勤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
[7]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J]. 吕殿青,张树兰,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02)
[8]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J]. 黄文昭,赵秀兰,朱建国,谢祖彬,朱春梧. 土壤通报. 2007(01)
[9]土壤氮素矿化研究进展[J]. 廖中建,黎理. 湖南农业科学. 2007(01)
[10]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J]. 赵琳,李世清,李生秀,张兴昌,吕丽红,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4)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元素组成及化学结构的影响[D]. 陈曦.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 李紫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3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5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