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料来源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对旱地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6 10:13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在旱地红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探究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对旱地红壤温室气体(N2O、CH4、CO2)排放的影响。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CK(对照)、RM(水稻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CM(玉米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WM(小麦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M(有机肥堆肥对照)。为尽量消除误差,本实验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去CK值后除以每种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后各处理土壤N2O、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培养前期先上升,并出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各处理对降低土壤N2O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对降低土壤CO2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WM处理的效果最好。RM、WM、M处理均降低了土壤CH4累计排放通量,但CM处理却升高了。各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增温潜势(GWP),且CM处理最为显著。因此,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
【文章来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38(06)
【文章页数】:6 页
【图文】:
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作用下旱地红壤N2O排放通量动态及累计排放通量
由图3(a)可知,RM、CM和WM处理在31 d内CO2排放通量的变化呈单峰趋势;M处理在31 d内CO2排放通量的变化呈双峰趋势。四种处理在0 d后急剧下降,1~6 d有所波动,7 d后开始上升,并在11 d达到峰值后下降,12 d后慢慢趋于稳定,培养结束时,M处理略大于其他处理。如图3(b)所示,各个处理旱地红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的大小依次是:M>RM>WM>CM。RM、CM和WM处理相比M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RM、CM和WM处理的土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相比M分别降低了31.3%、40.0%、38.8%。其中CM和WM处理对降低CO2累计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但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如图3(b)所示,各个处理旱地红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的大小依次是:M>RM>WM>CM。RM、CM和WM处理相比M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RM、CM和WM处理的土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相比M分别降低了31.3%、40.0%、38.8%。其中CM和WM处理对降低CO2累计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但两者并无明显差异。2.4 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作用下旱地红壤GWP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氮素转化及N2O排放的影响[J]. 袁颖红,刘贵军,李丽,周际海,张哲,芮绍云,黄欠如,成艳红.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2]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第四纪红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J]. 刘杰云,邱虎森,王聪,汤宏,沈健林,付金沐,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1)
[3]炭基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及麦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冯瑞兴,何胥,施洁君,金梅娟,沈明星,王海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3)
[4]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郭艳亮,王丹丹,郑纪勇,赵世伟,张兴昌. 环境科学. 2015(09)
[5]红壤生态学[J]. 黄国勤,赵其国. 生态学报. 2014(18)
[6]全球增温潜势和全球温变潜势对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估算的差异[J]. 王长科,罗新正,张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1)
[7]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J]. 徐云蕾,卢凌霄,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5)
[8]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J]. 章明奎,Walelign D Bayou,唐红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2)
[9]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的研究[J].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1)
[10]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J]. 张玉铭,胡春胜,张佳宝,董文旭,王玉英,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 刘玉学.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8049
【文章来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38(06)
【文章页数】:6 页
【图文】:
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作用下旱地红壤N2O排放通量动态及累计排放通量
由图3(a)可知,RM、CM和WM处理在31 d内CO2排放通量的变化呈单峰趋势;M处理在31 d内CO2排放通量的变化呈双峰趋势。四种处理在0 d后急剧下降,1~6 d有所波动,7 d后开始上升,并在11 d达到峰值后下降,12 d后慢慢趋于稳定,培养结束时,M处理略大于其他处理。如图3(b)所示,各个处理旱地红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的大小依次是:M>RM>WM>CM。RM、CM和WM处理相比M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RM、CM和WM处理的土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相比M分别降低了31.3%、40.0%、38.8%。其中CM和WM处理对降低CO2累计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但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如图3(b)所示,各个处理旱地红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的大小依次是:M>RM>WM>CM。RM、CM和WM处理相比M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RM、CM和WM处理的土壤CO2累计排放通量相比M分别降低了31.3%、40.0%、38.8%。其中CM和WM处理对降低CO2累计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但两者并无明显差异。2.4 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作用下旱地红壤GWP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氮素转化及N2O排放的影响[J]. 袁颖红,刘贵军,李丽,周际海,张哲,芮绍云,黄欠如,成艳红.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2]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第四纪红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J]. 刘杰云,邱虎森,王聪,汤宏,沈健林,付金沐,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1)
[3]炭基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及麦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冯瑞兴,何胥,施洁君,金梅娟,沈明星,王海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3)
[4]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郭艳亮,王丹丹,郑纪勇,赵世伟,张兴昌. 环境科学. 2015(09)
[5]红壤生态学[J]. 黄国勤,赵其国. 生态学报. 2014(18)
[6]全球增温潜势和全球温变潜势对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估算的差异[J]. 王长科,罗新正,张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1)
[7]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J]. 徐云蕾,卢凌霄,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5)
[8]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J]. 章明奎,Walelign D Bayou,唐红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2)
[9]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的研究[J].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1)
[10]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J]. 张玉铭,胡春胜,张佳宝,董文旭,王玉英,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 刘玉学.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8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6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