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国家储备粮库温度场分布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23:18
  以国家储备粮库高大平房仓为研究对象,以小麦粮堆为实验对象,以位于不同坐标的温度传感器一年不间断监测粮温数据为挖掘对象,利用SPSS、R语言拟合数学模型。将粮温数据分别从图像、空间、数学定义多方位呈现出来,立体化展现出高大平方仓小麦粮堆温度场变化规律,并基于温度场耦合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对比算法实用性,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位于季节性差异大的华北京津冀地区高大平房仓小麦粮堆,在2018年1月—2019年3月显著出现"冷芯热皮"现象,本研究利用智能算法将"热皮"位置精确到空间中具体坐标点。而大体积"冷芯"位置以及无异常热高温的空间测温点符合国家低温储粮标准。在3~4年储粮期的秋冬季,粮堆中多层次的"热—冷"交替区域最易发生陈化、劣质、霉变等热灾害。 

【文章来源】:中国粮油学报. 2019,34(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国家储备粮库温度场分布模型研究


高大平房仓物理模型

正视图,粮仓,缆线,墙面


以高大平房仓正视图为剖析图,横向东西方向为X轴,靠近墙面第1根和第8根缆线距墙0.5 m,第2~7根相邻缆线间距为4.86 m;南北方向为Y轴,靠近墙面第1根和第6根缆线距墙0.5 m,第2~7根相邻缆线间距为4.25 m;上下为Z轴。每层缆线交汇点为1个测温点,每层共有48个测温点,如图2所示。全仓共5层,上下层距粮面、粮底0.5 m,其余各层间距为1.75 m,将西北角第1个数据命名为X1Y1Z1,以此类推,直到X8Y6Z5。2 算法简介

聚类,空间,皮尔逊,温度


依据不同距离公式得到最终分类结果,如图3所示,黑色数字代表着经欧几里得分裂后得到的小簇,经过皮尔逊相关性将相似簇聚集到一起,成为新的类别,即每个红色框为1类,最终将240个点聚为6类。从该结果中可以看出,粮堆温度场可以分为6类,由此可推断粮堆不同位置的温度以及温度变化有不同的特点。3.2 EM算法


本文编号:3318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18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a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