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茗醛对甘草跳甲触角电位与行为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9 20:16
为探究枯茗醛(p-Isopropylbenzal-dehyde)对甘草跳甲(Altica deserticola)的驱避效应,并为套种孜然(Cuminum cyminum L.)以预防甘草跳甲对甘草叶片的取食危害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触角电位测量系统(Electroantennogram system)测定甘草跳甲成虫对6种浓度(0.001,0.01,0.1,1,10,100μg/μL)枯茗醛溶液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甘草跳甲成虫对6种浓度枯茗醛溶液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所有浓度的枯茗醛溶液都能引起甘草跳甲成虫的EAG反应,其中对0.1μg/μL枯茗醛溶液的反应最强烈,对0.001,0.01,1,10μg/μL枯茗醛溶液的反应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对100μg/μL枯茗醛溶液的EAG反应最弱。不同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甘草跳甲成虫均有驱避作用,0.1μg/μL枯茗醛溶液驱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0.05);0.001,0.01,1,10μg/μL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甘草跳甲成虫的驱避效果相似,无显著差异...
【文章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甘草跳甲成虫对不同浓度枯茗醛溶液EAG反应值的检测结果
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6种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甘草跳甲成虫均有明显的驱避效应,且驱避率均高于同浓度枯茗醛溶液对跳甲成虫的引诱率。其中0.1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驱避率最高,达73%,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P<0.05)。0.001,0.01,1,10 μg/μL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驱避效果近似,驱避率均超过了59%。当枯茗醛浓度达到100 μg/μL时,枯茗醛溶液对跳甲成虫的驱避率最低,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差异显著(P<0.05)。跳甲成虫对不同浓度枯茗醛溶液的行为反应也存在差异,其中跳甲成虫对0.1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的反应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P<0.05),对0.001,0.01,1,10 μg/μL浓度的枯茗醛溶液的反应率差异不显著(P>0.05)。100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引诱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溶液(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刺槐挥发性物质分析及美国白蛾的触角电位反应[J]. 白鹏华,相伟芳,刘宝生,李敏,于金萍.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5)
[2]新疆孜然不同部位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J]. 张婷,黄罗东,马玉凤,索菲娅. 食品科技. 2018(05)
[3]瓜州县甘草与孜然混作套种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 张彩云.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4)
[4]甘草茎叶的研究进展[J]. 孙焕林,张文举,张远征,杜宗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1)
[5]对甘草跳甲的初步观察研究[J]. 栗素芬,邢虎田. 新疆农垦科技. 1989(06)
本文编号:3352071
【文章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甘草跳甲成虫对不同浓度枯茗醛溶液EAG反应值的检测结果
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6种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甘草跳甲成虫均有明显的驱避效应,且驱避率均高于同浓度枯茗醛溶液对跳甲成虫的引诱率。其中0.1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驱避率最高,达73%,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P<0.05)。0.001,0.01,1,10 μg/μL浓度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驱避效果近似,驱避率均超过了59%。当枯茗醛浓度达到100 μg/μL时,枯茗醛溶液对跳甲成虫的驱避率最低,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差异显著(P<0.05)。跳甲成虫对不同浓度枯茗醛溶液的行为反应也存在差异,其中跳甲成虫对0.1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的反应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枯茗醛溶液(P<0.05),对0.001,0.01,1,10 μg/μL浓度的枯茗醛溶液的反应率差异不显著(P>0.05)。100 μg/μL的枯茗醛溶液对成虫的引诱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溶液(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刺槐挥发性物质分析及美国白蛾的触角电位反应[J]. 白鹏华,相伟芳,刘宝生,李敏,于金萍.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5)
[2]新疆孜然不同部位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J]. 张婷,黄罗东,马玉凤,索菲娅. 食品科技. 2018(05)
[3]瓜州县甘草与孜然混作套种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 张彩云.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4)
[4]甘草茎叶的研究进展[J]. 孙焕林,张文举,张远征,杜宗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1)
[5]对甘草跳甲的初步观察研究[J]. 栗素芬,邢虎田. 新疆农垦科技. 1989(06)
本文编号:3352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5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