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喀斯特区的应用展望

发布时间:2021-08-21 13:22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改善土壤结构及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生态、经济、有效的农艺覆盖措施,被广泛地应用到农村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农作物增产的工作中。喀斯特地区由于特殊脆弱的地质地貌自然背景,加上强烈的人为耕作活动,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进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作物减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占据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极大的比例,秸秆还田农艺覆盖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一种较为成熟的水土保持措施,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径流量及泥沙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起到了保水保土的作用,并且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目前,对于喀斯特区秸秆还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总结分析了秸秆还田的生态、经济效益,并从秸秆还田量、秸秆还田深度、秸秆还田方式、耕作方式、施肥方式5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秸秆还田效益的因素,提出了秸秆还田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展望,并将其进一步运用推广到喀斯特地区的秸秆还田工作中,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土壤通用侵蚀方程的修订,秸秆还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借鉴作用。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1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因素
    1.1 秸秆还田深度对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
    1.2 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
    1.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
    1.5 不同耕作条件对秸秆还田效益的影响
2 秸秆还田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2.1 研究尺度的局限性
    2.2 秸秆还田技术水平不高
    2.3 区域最佳秸秆还田量的确定存在困难
    2.4 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
    2.5 秸秆还田方式的局限
3 喀斯特坡耕地地区的秸秆还田研究展望
    3.1 注重秸秆还田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探讨区域最佳秸秆还田量
    3.2 探明喀斯特区秸秆还田腐解速度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J].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玉米科学. 2018(05)
[2]钾肥及与秸秆配施对紫色土作物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黄雪娇,王菲,谷守宽,袁婷,金珂旭,樊驰,李振轮,王正银.  生态学报. 2018(16)
[3]贵州喀斯特区典型小流域坡面土壤侵蚀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响应[J]. 李瑞,张弛,顾再柯,吴清林,文雅琴.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4]秸秆还田深度对黄棕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J]. 任晓明,陈粲,陈效民,曲成闯,韩召强,张晓玲,孟子惟.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2)
[5]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J]. 范艺宽,毛家伟,孙大为,张翔,杨立均,李亮,司贤宗,吴俊林.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1)
[6]内陆灌区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光能利用及水分生产效益的影响[J]. 郭瑶,陈桂平,殷文,冯福学,赵财,于爱忠,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6)
[7]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 李亚鑫,张娟霞,刘伟刚,郑险峰,翟丙年,王朝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7)
[8]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 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9]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J]. 傅伟,刘坤平,陈洪松,陈香碧,林海飞,张伟,王克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12)
[10]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4和N2O排放特征的影响[J]. 靳红梅,沈明星,王海候,陆长婴,常志州,郭瑞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2)

硕士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D]. 韩錦泽.东北农业大学 2017
[2]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的栽培技术研究[D]. 贺笑.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55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55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8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