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及供氮与产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7-01 22:12
水稻生长期间吸收的氮素主要包括土壤氮和肥料氮。由于没有合适的指标评价土壤供氮,以往关于施氮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较多,关于供氮(土壤供氮+肥料供氮)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原位培养方法测定土壤供氮,并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积累和水稻产量等指标。研究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及供氮与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以期为寒地水稻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阶段原位培养法每一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原位培养所用土样混合次数过少可能导致无法完全混匀,而混合次数过多又有增加NO3--N含量的风险。所以混合次数以2次为宜。培养时间超过40天,测定的矿化氮量就有下降趋势。所以,阶段原位培养法的每一次培养时间不宜超过40天。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量可以作为寒地稻田土壤供氮指标。不同地点及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土壤起始(移栽期)无机氮和成熟期无机氮差异较大,且起始无机氮和成熟期无机氮也互有高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土壤矿化氮量也存在一定差异。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的土壤矿化氮量与田间无氮处理水稻吸氮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21,P<0.01)。仅以成熟期水稻吸氮量与土壤矿化氮量和土壤供氮量分析,其...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稻氮肥利用现状
1.2.2 提高氮效率的措施
1.2.3 稻田土壤供氮特性研究
1.2.4 田间原位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
1.2.5 水稻吸氮特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原位培养法的培养条件
3.1.1 混匀次数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1.2 培养时间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2 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
3.2.1 土壤无机氮含量
3.2.2 土壤矿化氮量
3.2.3 无氮区水稻吸氮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
3.3 供氮对水稻吸氮特性的影响
3.3.1 水稻植株含氮量
3.3.2 水稻氮素积累动态
3.3.3 各阶段水稻氮素积累
3.3.4 水稻各器官的氮素积累
3.3.5 氮素收获指数
3.4 供氮对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3.4.1 产量和产量构成
3.4.2 氮肥吸收利用率
3.4.3 氮肥农学利用率
3.4.4 氮肥生理利用率
3.4.5 氮肥偏生产力
3.5 供氮与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关系
3.5.1 供氮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3.5.2 供氮与氮效率的关系
4 讨论
4.1 阶段原位培养法的培养条件
4.2 无氮区水稻吸氮与土壤矿化氮的相关性
4.3 供氮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4.4 供氮与氮效率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54768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稻氮肥利用现状
1.2.2 提高氮效率的措施
1.2.3 稻田土壤供氮特性研究
1.2.4 田间原位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
1.2.5 水稻吸氮特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原位培养法的培养条件
3.1.1 混匀次数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1.2 培养时间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2 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
3.2.1 土壤无机氮含量
3.2.2 土壤矿化氮量
3.2.3 无氮区水稻吸氮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
3.3 供氮对水稻吸氮特性的影响
3.3.1 水稻植株含氮量
3.3.2 水稻氮素积累动态
3.3.3 各阶段水稻氮素积累
3.3.4 水稻各器官的氮素积累
3.3.5 氮素收获指数
3.4 供氮对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3.4.1 产量和产量构成
3.4.2 氮肥吸收利用率
3.4.3 氮肥农学利用率
3.4.4 氮肥生理利用率
3.4.5 氮肥偏生产力
3.5 供氮与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关系
3.5.1 供氮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3.5.2 供氮与氮效率的关系
4 讨论
4.1 阶段原位培养法的培养条件
4.2 无氮区水稻吸氮与土壤矿化氮的相关性
4.3 供氮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4.4 供氮与氮效率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5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405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