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

发布时间:2020-04-13 02:31
【摘要】: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Cyprinidae)、赤眼鳟属,是一种重要的广温性淡水经济鱼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繁殖季节一般在5~8月份。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鱼的规模化养殖。本文研究了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期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究了赤眼鳟仔、稚鱼的生长与食性,观察了赤眼鳟早期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发育情况,测定了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碱性磷酸酶(AKP)及胃蛋白酶(Pepsin)等5种消化酶活性,旨在为提高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及实现苗种大规模培育奠定理论基础。1.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2016年8月7日到2016年9月11日,对面积3亩、水深2m的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进行浮游生物采样,旨在探明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试验期间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119种属,其中绿藻门60种、裸藻门18种、蓝藻门13种、硅藻门10种、金藻门7种、甲藻门6种、黄藻门5种。检测出浮游动物105种,包括原生动物47种、轮虫46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7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区间为51.6×104~669.07×104 cells/L,生物量变化区间为0.99~5.04 mg/L,浮游动物密度变化区间为220~25080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区间为1.171~35.374 mg/L。浮游植物蓝藻门中的颤藻在整个采样期间优势度均较高,其次是绿藻门中的小球藻,再其次是螺旋藻、胶球藻和韩氏集星藻等。轮虫类的扁平泡轮虫在整个采样期间成为优势种的次数较多,其次是曲腿龟甲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原生动物类的泡形纯毛虫、棘刺盾纤虫和钟形突口虫轮虫,挠足类的模式有爪猛水蚤在采样后期优势度较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是1.8~4.42,平均为3.22;均匀度指数范围是0.42~0.88,平均为0.67;丰富度指数范围是在1.76~4.18,平均为2.95。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14~3.62之间,平均为2.39;均匀度指数范围是0.04~0.93,平均为0.57;丰富度指数范围是0.89~3.49,平均为2.42。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生物在种类、数量、丰度上后期较前期丰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浮游动物。2.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生长与食性通过对0~30日龄赤眼鳟仔稚鱼全长和体重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对其消化道内含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全长特定生长率为6.99%,体重特定生长率为22.26%。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为:L=5.081e0.07D(R2=0.91);体重(W/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905e0.235D(R2=0.897);仔稚鱼全长(L/mm)与体重(W/g)的关系式为W=0.004L3.381(R2=0.995)。赤眼鳟早期阶段食物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螺旋藻、微囊藻、胶球藻、小球藻、刚毛藻,其中螺旋藻和微囊藻的出现频率较高,分别达57%和47.67%。食物数量百分比分析表明:赤眼鳟仔鱼开口期4日龄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要食物,食物数量百分比分别为占73%和27%。5日龄仍主要摄食蓝藻门和绿藻门,比例分别为55%和45%,蓝藻的种类数增多,包括微囊藻、螺旋藻和颤藻,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比例较前期有所增加。6日龄仔鱼摄食绿藻门比例进一步增加,达到57%,新增加的种类有金藻门和甲藻门,分别占1.6%和0.4%。15日龄有机碎屑在食物构成中占比较大,其数量百分比达55.5%,其次是蓝藻和绿藻,分别占33%和10.1%。食物选择性指数研究表明:4日龄赤眼鳟对微囊藻、小球藻摄食偏好性较高;6日龄对螺旋藻和腔球藻的偏好性较强,其次是微囊藻、锥囊藻、小球藻;8日龄时,赤眼鳟开始摄食轮虫;15日龄后摄食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20日龄后主要摄食人工饲料。3.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0~30日龄赤眼鳟仔稚鱼的消化道组织结构,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赤眼鳟2日龄仔鱼口腔打开,与食道贯通,仔鱼所需能量均由卵黄囊供给,属内源性营养阶段;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肛门打开,进入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消化系统分化出食道、肠以及肝胰脏等,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5日龄仔鱼肠道褶皱增多,纹状缘更加清晰,表明肠细胞发育较为成熟;30日龄稚鱼肠道褶皱更加丰富,绒毛密集,周围布满肝胰脏,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完善。4.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采用酶学研究方法,测定赤眼鳟0~30日龄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碱性磷酸酶(AKP)及胃蛋白酶(Pepsin)共5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赤眼鳟消化酶活性依酶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在仔鱼开口前就被检测到,AMS自孵化后整体逐渐升高,在15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LPS初期由于卵黄囊的消耗而降低,随后有所升高且呈波浪式变化。胰蛋白酶(TRY)直到8日龄才被检测到,并于20日龄达到峰值。胃蛋白酶(Pepsin)前期活性一直较为稳定,在10日龄时达到峰值。碱性磷酸酶(AKP)在15日龄达到峰值,这与肠上皮细胞的发育及肠黏膜数量的增加相一致,标志着赤眼鳟营养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和消化系统的成熟。
【图文】:

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


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


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宏伟;李文香;王博涵;李晓春;白海锋;袁永锋;杨希;;长丰鲢夏花培育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21期

2 王小冬;朱浩;时旭;吴宗凡;田昌凤;刘兴国;徐皓;管崇武;;高位循环水池塘与普通池塘高温时节浮游植物群落的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3 张爱菊;朱俊杰;蒋文枰;王中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多样性指数[J];淡水渔业;2014年05期

4 刘丽云;聂志娟;顾若波;张茂友;张林兵;;黄颡鱼苗种培育中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养鱼;2014年07期

5 林楠;姜亚洲;袁兴伟;郭靖;凌建忠;杨林林;李圣法;;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3年06期

6 区又君;李加儿;勾效伟;马之明;陈怡飚;;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3年05期

7 丁辰龙;张树林;刘俊得;蔺玉华;王信海;;卡拉白鱼养殖池塘水质分析和浮游生物组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8 朱书礼;李新辉;李跃飞;王超;杨计平;李琳;;西江广东肇庆段赤眼鳟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3年02期

9 孙敏;胡锦春;朱金星;徐志敏;;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13年04期

10 彭聪;樊启学;刘汝鹏;胡培培;姚昌林;王昆鹏;;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迟良;大菱鲆消化系统及相关蛋白酶发生发育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2 刘伟;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早期发育生理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梅榛;n坪卦逋е婿泖愣愿∮渭卓嵌锶郝浣峁沟挠跋靃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周德勇;太湖梅梁湾梅鲚的食性研究:胃含物和稳定同位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叶海军;军曹鱼高位育苗池浮游生物及能量利用的初步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4 鲍新国;金沙江长鳍吻泩年龄与生长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覃亮;徐家河水库翘嘴湆年龄与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陈绵润;白鲢和尼罗罗非鱼混养对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影响—大型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5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25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