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日本海马白斑状皮肤溃烂病病原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22:29
【摘要】: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在试验室养殖过程得了溃疡症,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溃烂、肝脏糜烂、肠道发白或透明等,不及时隔离治疗会导致全部死亡。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和鉴定日本海马溃疡症的病原。从患有溃疡症的濒死日本海马的皮肤溃烂部位、肝脏等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该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来确定该菌对日本海马的致病性;从病变日本海马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分别为HM16和HC2;综合菌株HM16和HC2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的试验结果,分别确定HM16为弧菌属(Vibrio sp.)细菌和HC2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HM16和HC2均为日本海马的病原菌,HM16和HC2对日本海马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9×102cfu/g(鱼)和1.6×103cfu/ind(鱼)。HM16对头孢他啶、菌必治、链霉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表现出强敏感性;HC2对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复达欣、菌必治、新霉素和氧氟沙星等表现出强敏感性。 从健康日本海马(H. japonicus)肠道内分离获得对其肠炎病病原菌HC2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优化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为海马生物防治奠定基础。采用点种法并以日本海马肠炎病病原菌HC2为指示菌,对从健康日本海马肠道内分离的56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最优培养基成分的选择、培养基组分的正交试验优化和单因素试验来确定优化发酵条件。从日本海马肠道内筛选出一株拮抗菌,编号为HS17。综合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面的试验结果,确定菌株HS17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us sp.)。该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和磷酸盐分别为蛋白胨、麦芽糖和KH2PO4;其最佳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为蛋白胨(20.0g/L)、麦芽糖(10.0g/L)、KH2PO4(1.5g/L)、NaCl(10.0g/L)和MgSO4·7H2O(0.2g/L),初始pH为7.0,接种量为3%,装瓶量为30mL/100mL,转速为180r/min,培养时间为48h。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菌株HS17对病原菌HC2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 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病变日本海马的表皮完全脱落,结缔组织结构严重变形,并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尾部溃烂部位,软骨严重损伤,肌肉浓缩,细胞核出现凝聚,且产生大量酸性物质;皮肤的色素层脱落,且分散在真皮层的黄色色素细胞和红色色素细胞消失;肝脏内血管破裂,出现红细胞浸润现象,并出现大量空泡,肝细胞之间出现断裂,肝细胞破坏,细胞核游离,且肝细胞产生大量酸性物质。
【图文】:

菌株,特征鉴定,试剂条,弧菌属


图 2-1 菌株 HM16 的电镜照片Figure 2-1 The electron micrograph of strain HM166 的生长温度范围为 10℃~45℃,最适生长温度为 25℃NaCl)范围为 0.5%~11%,最佳绝对盐度(NaCl)为 1 5~10,最适 pH 为 6~8。特征鉴定结果6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绵羊血平板上呈 β 型脂酶(Tween80)、卵磷脂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酪蛋白基红、VP 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 2-1)。依据 API 20E表比对结果可知,菌株 HM16 属于弧菌属(Vibrio sp.),E 试剂条鉴定结果见表 2-1。

系统发育树,基因序列,日本海马,菌株


图 2-2 16S rDNA 基因序列的 NJ 法构建菌株 HM16 的系统发育树Figure2-2 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 HM16 based on 16S rDNA gene sequences. The numbers athe nodes indicate the bootstrap values based on neighbor-joining analyses of 1000 sample datesets. Bar, 0.002 substitutions per nucleotide position. The numbers in parentheses are accessionnumber of sequences.2.2.7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腹腔注射感染后,日本海马的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当菌株HM16 浓度≥5.3×108cfu/mL 时,日本海马在第 1 天就开始死亡,死亡症状为颈部和躯干部体表发白并开始溃烂,肝脏糜烂等,3d 内死亡率为 100%;当菌注射浓度≥5.3×106cfu/mL 时,日本海马在第 4d 出现死亡,,详情见表 2-3。从感染死亡的日本海马的溃烂的躯干部皮肤和肝脏等,再次分离、纯化优势菌,经生理生化和 16rDNA 鉴定,确定就是菌株 HM16。按照 Probit 法计算出菌株 HM16 对日本海马半数致死量(LD50)为 7.9×102cfu/g(鱼)(9.9×102cfu/ind)。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4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显,俞开康;海马丽克虫(新种)的记述及其对宿主危害的防治[J];动物学报;1985年01期

2 张峰;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仔鱼期脑垂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4年Z1期

3 唐毅;郑凯迪;朱成科;李云;丁诗华;孙瀚昌;;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淡水渔业;2010年04期

4 王祥红,杜宗军,陈刚,李筠,纪伟尚,徐怀恕;有益细菌A18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育苗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2年08期

5 肖开提;阿曼古丽;施远翔;苏皮牙;张平;王涛;;奶牛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1期

6 李海东;白雪峰;孙虎山;林强;;两种海马鳃组织和消化道的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J];动物学杂志;2014年04期

7 刘影爽;聂连云;张为平;;预防鱼病防治过程中的抗药性[J];河北渔业;1992年04期

8 周永灿,邢玉娜,冯全英;鱼类血细胞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申纪伟;海马体上的复殖吸虫两新种[J];海洋与湖沼;1982年03期

10 莫照兰,茅云翔,陈师勇,张振冬,徐永立,张培军;养殖牙鲆鱼苗腹水症病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627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27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