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08:04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近年提升和优化,推广实践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模式。最早是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提出“稻渔共作”这个概念。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以粮为主、生态优化、突出了产业化发展三个特征。稻渔综合种养因养殖种类不同可以分为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等,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符合时代环保要求的新模式。稻渔共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动物和植物共存的综合生态系统,是强于单独水稻种植的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结合,成为水稻主产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抓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够实现水稻化肥和农药减量,真正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不能够轻易在其它地方实现,各地需根据生产实际,通过示范和应用实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种养模式。本论文中,我们以宁夏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作为试验基地,从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人工构建的复合稻渔生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求进一步发展。一、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本研究对光明渔场基地的两套流水池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其中草鱼产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68.1kg/m~3,2018年达到了76.8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保持良好,极少使用“底改调水”类鱼药;现代渔业物联网的应用,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逐步实现了生产区域水质监控和智能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二、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光明渔场基地,主要选取了稻鳅系统、稻蟹系统和稻鱼系统(对照组)三块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在5~8月,分5次在三块试验田中采取环沟水样、环沟底泥和稻田泥样进行研究。根据宁夏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结合光明渔场基地以及周边种植户的情况,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大概为600kg/亩,水产品大概60kg/亩,收入2880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700kg,收益1820元。在相同条件下,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投入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在土地租金、水产苗种费、人工费等方面多投入11,250元/hm~2,净利润也多3750元/hm~2左右。本项目实现所有养殖水体在系统中循环利用,没有排放到外源环境,只通过补充黄河水源,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系统的大耦合,实现高产高生态的目标。三、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方面:本研究从银川市光明渔场的五种稻渔共作系统(稻鳅系统、稻虾系统、稻蟹系统和两个稻鱼系统)中共采样物种148尾(检测同位素88尾),生物种类10种。系统中生物δ~(13)C值范围为-28.39‰~-20.95‰,δ~(15)N值范围为4.41‰~14.49‰。其中δ~(15)N值最低的是鲤鱼,最高的是黑鱼,都属于稻鱼系统,说明鲤鱼和黑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摄食有所不同。δ~(13)C最低的是鲢,最高的是蟹。营养级的范围在1.58~4.54之间,主要集中在2.5~3.8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0。营养级大于2.5的鱼类占总数的79%。其中台湾泥鳅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的营养级最低;营养级大于3.0的占总数的53.4%,最高的为黑鱼,其营养级为4.54。其余营养级顺序分别为:梭鲈鲢蒙古红湆鳙克氏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异域银鲫“中科三号”台湾泥鳅。本研究旨在为系统中主要生物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宁夏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渔业资源营养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稻田综合养殖结合起来,用池塘的肥水来种植水稻,用稻田净化的清水来养鱼,从而达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尾水零排放”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研究表明,饲料中被有效利用的氮含量大约占20~27%、磷含量大约占8~24%,大部分都在池塘中沉积、浪费;而稻田水稻对池塘尾水中的氮、磷的去除率非常高,均达到70%以上。经过在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两年的试验证明,我们创新的综合生产模式,是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图文】:

流水槽,整体分布,渔场,标记点


1:光明渔场基地整体分布图及流水槽的分布位置图(蓝色标记点为悬浮物采样点1: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Guangming Fishery Farm and the distribution locamap of the flow tank (blue marked points are suspended sampling points)统组成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由三个亚系统构成,分别是:1)圈养系统:在混的流水养殖槽中,在前端推水区域安装纳米微孔增氧的气提式推水设备养殖槽内(养殖鱼类)形成高溶氧的循环微流水;2)排泄物的收集系养殖槽尾部设计安装废弃物和排泄物收集设备,用于残饵收集鱼类粪便塘水质净化系统:一般一个22m*5m的流水槽搭配0.67hm2的外围净化池系统内,栽种挺水植物(或生物浮床),放养鳙等水生动物净化水体和放吃食粪便残饵的鱼类,并在外围池塘水面上安装推水设施和增氧设施,殖系统中的水体循环起来。

水泥池,大池,水池,墙体


图 2-2:流水池 1 的设计和建设Figure 2-2: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low tank设200m、宽 95m、深 2m,中间土堆积成拦水坝池,四个养殖槽,一个集粪池;总 600m2,其中、宽 20m、高 2.3m,在推水池口建 0.8m 高的预留件,在推水池底部筑有水泥池面,防止吸设流水槽 4 个,净空长为 22m、宽为 5m、高37cm 墙体,中内墙为 24cm 墙体。在建设过程槽。水泥池两头通外塘,用钢丝网拦鱼。利用水环境,,小池(槽)养鱼,大池养水。引进推尾部建设长 4m、宽 20m、高为 2.3m 的大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6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马林;;对水稻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种子科技;2019年18期

2 何元龙;;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历史的探讨[J];古今农业;2019年01期

3 刘丽;;浅谈提高大洼地区水稻产量主要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3期

4 张慧;王志学;;水稻本田栽培两病一虫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9年13期

5 岳杨;初秀成;赵剑锋;邱献锟;赵卫东;由志强;赵基洪;;水稻栽培方式演变与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1期

6 金鑫;;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2期

7 林桂芬;;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7期

8 谭光华;;论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家参谋;2018年07期

9 关晓雪;董立;孙淼淼;辛鑫;;庄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0期

10 李成江;;水稻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旭华;;广东水稻栽培学科发展探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3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锦华;税静;干友民;成平;;四川主要水稻栽培品种稻草青贮适宜性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邵士梅;侯丹平;袁莹;刘梦竹;张耗;;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C];2019年

6 邵士梅;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侯丹平;赵步洪;张耗;;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C];2019年

7 石学贵;;良种推广对姚安县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贡献[A];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二:农业[C];2018年

8 王新其;甘俊彦;朱敏;赵志鹏;李茂柏;周德平;曹黎明;;上海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7年

9 杨建昌;;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新热点:新型植物激素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作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张守军;;水稻栽培直播技术要点[A];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闯垒 闻世宇 耿丽雪 孙春雷 张鹭;校企合作开创水稻生产新纪元[N];北大荒日报;2019年

2 俞慧友;海水稻引误解 科普宣传要防浮夸风[N];科技日报;2018年

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邹应斌 黄敏;杂交水稻栽培“印刷术”省种节本(上)[N];湖南科技报;2019年

4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邹应斌 黄敏;杂交水稻栽培“印刷术”省种节本(下)[N];湖南科技报;201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海水稻”,效益如何未可知?[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许天颖;水稻栽培也有科学“营养餐”[N];中国科学报;2018年

7 通讯员 裴晓红 本报记者 周静 徐梅;贵州加快现代水稻产业体系构建[N];贵州日报;2018年

8 启明;“海水稻”是用海水种吗[N];上海科技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孙庆 张宣;“海水稻”在争议中前行[N];新华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王拓;水稻吃上“营养餐”,亩产最高1.2吨[N];新华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奇;水稻OsZTL1和OsZTL2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2 杨晓龙;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侯文峰;氮钾配施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4 周永进;温度与氮肥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王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及遗传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6 张新疆;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D];石河子大学;2019年

7 马晓玲;γ-氨基丁酸(GABA)缓解水稻铵毒害现象及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海斌;田间水稻化感抑草作用形成的分子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岳二魁;水稻miR529a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董瑜皎;覆膜综合栽培技术对西南丘陵区水稻产量、土壤水热过程和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惠艳;不同Wx近等基因系水稻籽粒灌浆生长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D];扬州大学;2019年

2 蒋秋情;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耐盐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9年

3 徐田;两种土壤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4 王琛;分蘖期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生理、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5 王旭明;盐胁迫下4个基因型水稻耐盐生理效应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6 田景仁;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沈阳地区孕穗开花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7 李美玲;不同旋耕深度及肥密处理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8 房晟琦;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9年

9 周琼;基于机器视觉和高光谱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10 陈悦;水稻转录因子OsWRKY68蛋白质的表达特征及其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50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50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