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部位雄性不育形态生理及Lst基因的精细定位
发布时间:2023-03-04 21:57
利用番茄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的生产可以消除传统去雄的弊端,因此其对于杂种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试验研究的番茄L型雄性不育是指雄蕊发育正常并且能够产生具有活力的花粉,但是由于花柱异长使柱头高于雄蕊,无法完成受精而最终导致的不育现象。L型雄性不育高温下自交结实率低,且可以做到一系两用,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潜力。本试验主要从形态、生理及基因定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其结构变化及不育原因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花柱中不同时期的五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亲本重测序技术与Super BSA法相结合来对番茄部位不育基因定位,具体结果如下:(1)不育材料花柱维管束数目明显多于可育花柱,同时观察到不育材料花柱直径较可育花柱大;不育材料花柱细胞大小与可育材料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花柱伸长是由花柱细胞数目增多导致而非细胞体积变大导致。不育材料子房发育正常,其子房内子室数及胚珠数明显多于可育材料,同时发现在花蕾长0.5-0.7cm时,子房中间胎座部分分化出更多的子室及胚珠。(2)不育材料与可育材料花柱中GA3含量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育花柱中GA3始终高于可育花柱;不育花柱...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雄性不育的类型
1.2.2 番茄雄性不育的影响因素
1.2.3 番茄雄性不育遗传特点
1.2.4 雄性不育细胞学及形态观察
1.2.5 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
1.2.6 番茄雄性不育在生产中的应用
1.3 番茄雄性不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番茄L型雄性不育的形态观察
2.1.1 试验材料
2.1.2 石蜡切片的制作
2.2 内源激素的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与药品
2.2.3 内源激素的分离与提取
2.2.4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5 流动相与检测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3 Super BSA与亲本重测序结合对Lst基因的定位
2.3.1 构建分离群体
2.3.2 混池的构建
2.3.3 基因组酶切与测序
2.3.4 测序数据的评估
2.3.5 SLAF标签与多态性SLAF标签的获得
2.3.6 SNP分析
2.3.7 BSA关联分析
2.3.8 候选区基因注释及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规律的田间调查
3.2 取材的形态观察
3.2.1 子房的解剖结构
3.2.2 花柱的解剖观察
3.3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3.1 IAA、ABA、GA3和ZT含量的变化
3.3.2 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3.4 super BSA与亲本重测序结合对不育基因的定位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混池的构建
3.4.3 测序数据的评估
3.4.4 测序结果统计
3.4.5 SLAF标签及多态性SLAF标签
3.4.6 SNP分析
3.4.7 BSA关联分析
3.4.8 基因功能注释
4 讨论
4.1 雌蕊的形态观察
4.2 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4.3 番茄部位不育基因的定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55079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雄性不育的类型
1.2.2 番茄雄性不育的影响因素
1.2.3 番茄雄性不育遗传特点
1.2.4 雄性不育细胞学及形态观察
1.2.5 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
1.2.6 番茄雄性不育在生产中的应用
1.3 番茄雄性不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番茄L型雄性不育的形态观察
2.1.1 试验材料
2.1.2 石蜡切片的制作
2.2 内源激素的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与药品
2.2.3 内源激素的分离与提取
2.2.4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5 流动相与检测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3 Super BSA与亲本重测序结合对Lst基因的定位
2.3.1 构建分离群体
2.3.2 混池的构建
2.3.3 基因组酶切与测序
2.3.4 测序数据的评估
2.3.5 SLAF标签与多态性SLAF标签的获得
2.3.6 SNP分析
2.3.7 BSA关联分析
2.3.8 候选区基因注释及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规律的田间调查
3.2 取材的形态观察
3.2.1 子房的解剖结构
3.2.2 花柱的解剖观察
3.3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3.1 IAA、ABA、GA3和ZT含量的变化
3.3.2 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3.4 super BSA与亲本重测序结合对不育基因的定位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混池的构建
3.4.3 测序数据的评估
3.4.4 测序结果统计
3.4.5 SLAF标签及多态性SLAF标签
3.4.6 SNP分析
3.4.7 BSA关联分析
3.4.8 基因功能注释
4 讨论
4.1 雌蕊的形态观察
4.2 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4.3 番茄部位不育基因的定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55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75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