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J-TEXT实时破裂预测与避免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5-14 15:44
【摘要】:托卡马克是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最有前途的途径之一。等离子体破裂是托卡马克放电过程中的一种不稳定现象,并且会导致放电不受控地中止,甚至破坏装置及仪器。等离子体破裂是影响未来聚变堆安全以及发电效率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及发展等离子体破裂预测和避免系统是托卡马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避免破裂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提前预测破裂,但是目前的理论还无法完全解释等离子体破裂的机理,因此目前仅依靠破裂机理无法设计出有效且可靠的破裂预测系统。而采用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是一种实现破裂预测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了实现破裂避免,相配套的实时诊断与控制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在J-TEXT托卡马克上设计并实现了多种针对不同破裂种类的实时破裂预测与避免系统。针对由撕裂模导致的锁模破裂,基于外加扰动场在撕裂模磁岛不同的相位投入与撤出能够抑制撕裂模的理论,本文开发了用于抑制撕裂模的扰动场实时反馈控制系统。本文利用FPGA实现的高速实时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判断撕裂模实时相位并控制输出,相位通过采集多道Mirnov探针信号实时计算得到。通过优化实时算法,该控制器实现了500 ns的控制周期,完成了2度以内磁岛相位精度控制要求,确保在指定相位区间投入和撤出扰动场,完成反馈控制。对于密度极限破裂,本文开发了实时密度极限破裂预测与避免系统。密度极限破裂避免的执行器为密度反馈控制系统(以下简称密度反馈系统)。因此本文首先开发了基于FPGA的偏振仪实时密度反馈系统。该密度反馈系统不仅可以与破裂预测系统集成实现密度极限破裂的避免,其本身性能也远超J-TEXT原有基于干涉仪的密度反馈系统。该实时密度反馈系统使用了更精确的偏振仪信号,并优化了控制算法,控制周期从原有系统的5 ms降低为1 ms,同时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与可扩展性都得到了提升。针对密度极限破裂的预测,本文提出并设计了能够用于密度预测的时间序列神经网络结构,系统整体采用了原创的两阶段混合神经网络,分析并挑选了与密度极限有关的信号作为输入。其在离线测试中达到了预测成功率超过90%;预测失败率小于10%;平均预测提前时间大于30 ms的理想性能。本文将神经网络在实时控制平台上实现,并与前述密度反馈系统集成,构成了实时密度极限破裂预测与避免系统。本文在J-TEXT装置上设计并开展了密度极限避免实验,成功地预测并避免了密度极限破裂。本文设计和实现的实时破裂预测与避免系统采用LabVIEW FPGA等技术实现高速数据采集、实时数据处理与实时算法等功能,在多轮J-TEXT放电实验中,测试和验证了这些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实时性及可靠性。
【图文】:

外形图,托卡马克装置,邮票,前苏联


的手段:第一种方式是惯性约成的靶丸上,产生包围靶丸的等离燃料压缩到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达相当于爆炸了一个极微型的氢弹,爆[10]。第二种方式是磁约束[11]:1 亿摄氏度)产生聚变反应,利用,使聚变反应得以稳定长期的持续现可控的热核聚变[2]。国内外聚变研究的热点。磁约束缩装置[19-21]等为主要研究途径。其因此是十分具有前景的方案。

撕裂模,密度极限,密度控制,反馈控制系统


图 1-2 JET 装置上破裂产生原因对撕裂模和密度极限破裂展开对应的破裂预测与避密度反馈控制系统提高装置密度控制能力。的后续研究中,对 2011 年到 2013 在金属壁条件下析[47]。分别使用 GTM(GenerativeTopographicMap,k-NearestNeighbors,,最近邻居)方法对破裂进行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L63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宝年;徐国盛;;EAST超导托卡马克[J];科学通报;2015年23期

2 张一鸣;曾丽萍;沈欣媛;张利;丁亚清;肖成馨;康卫红;王海;;ITER计划与聚变能发展战略[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3年04期

3 舒双宝;罗家融;薛二兵;盛静;;Plasma Electron Density Measuring and Processing on the J-TEXT Tokamak[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6期

4 李强;;HL-2A托卡马克装置的工程和实验概况[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5 冯开明;;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J];中国核电;2009年03期

6 路艳洁;席志红;王姜铂;;FFT法与数字相关法在相位测量上的比较[J];信息技术;2007年12期

7 丁厚昌;黄锦华;;受控核聚变研究的进展和展望[J];自然杂志;2006年03期

8 黄娟,万宝年,吴振伟,周倩;Wall Recycling in Long Duration Discharges on the HT-7 Tokamak[J];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2005年04期

9 钱尚介,潘垣;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启始与发展的外部条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年03期

10 谭宝林;受控核聚变两大途径的对比与结合[J];物理;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石鹏;J-TEXT托卡马克高密度放电下的等离子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张晓龙;J-TEXT装置上低Z杂质行为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李强;J-TEXT托卡马克锯齿行为中扰动量的探测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饶波;J-TEXT托卡马克外加共振扰动场对撕裂模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陈杰;J-TEXT三波远红外激光偏振干涉仪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静;J-TEXT托卡马克欧姆放电条件下热辐射功率的测量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涛;J-TEXT偏振干涉仪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绅阳;J-TEXT等离子体破裂预测及破裂缓解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柯新;J-TEXT上等离子体密度反馈控制系统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金雪松;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J-TEXT锁模破裂预言编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3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63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