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AP1000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专设安全设施驱动与事故后监测可靠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3:09
【摘要】:作为世界第三代核电机型的代表,AP1000核电站在专设安全设施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非能动的理念,利用重力、自然循环等方式在事故后不需要人为的干预,缓解设计基准事故的后果。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是AP1000典型的专设安全系统,在设计基准事故下当安全壳压力达到专设安全设施驱动设定值时打开专设安全隔离阀,冷却水通过重力作用洒向安全壳表面从而防止壳内压力和温度过高。在设计基准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分仪表用于长期事故后监测系统,对厂外的事故后应急处理提供数据信息。可见,无论是专设安全设施驱动还是事故后监测,其可靠性对核电站在事故中和事故后的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七个安全壳压力监测仪表出发,以所执行的事故后监测及专设安全设施触发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可靠性建模手段,对它们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事故后监测可靠性研究的角度,针对事故后监测仪表和事故后监测通道的可靠性分别进行了分析。仪表方面,介绍了AP1000设计中对于事故后变量的分类、仪表的相关试验要求以及评估了事故后监测仪表精度对执行安全功能的影响。监测信号通道方面,通过建立故障树模型的方法,对各序列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分别进行了建模和分析。通过分析和定量计算对比各序列事故后监测的可靠性优劣。从整体上看,AP1000安全壳压力事故后监测的可靠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事故下专设安全设施驱动可靠性研究的角度,本文运用了美国核管会报告中推荐的动态流图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比起传统的故障树可靠性方法更能体现出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也能作为整体同时反映出工艺系统与仪控系统中各节点的状态变化与联系。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成功建立了AP1000非能动安全壳系统专设安全设施驱动的动态流图模型,并对各节点变量状态、决策表进行了定义。最终通过时间故障树的转化,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导致某一列专设安全隔离阀无触发指令的时间质蕴含。并且通过质蕴含的计算结果得出AP1000安全壳事故下安全设施驱动的可靠性指标,达到研究和分析的目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表明AP1000非能动安全壳压力事故后监测和专设安全设施驱动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而且对于故障树的建模和动态流图的建模方法选择上紧扣研究的需要。前者适合以硬件结构主导的系统可靠性分析,后者适合软硬件结合且具备动态特性的系统。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最终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结果。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对今后进一步研究AP1000核电站其他各大专设安全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给出了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图文】:

示意图,系统全局,工艺,安全壳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系统介绍2.1.2 正常工况下的系统运行正常运行工况下,PCS 系统主要利用气流的自然循环与钢制安全壳发生热交换从而带走安全壳热量,维持安全壳的温度与压力。具体工艺流程为:位于高处的空气从屏蔽构筑物上部的环形区域经滤网后进入构筑物内的水平空气流道,然后经过固定的百叶窗使空气流向转 90 度后沿着导流板向下流动。导流板将屏蔽构筑物的环形腔分割成外腔和内腔。冷空气在外腔自然向下流动,到达底部后经过导向叶片折返 180 度向上进入内腔。流动的空气与钢制安全壳的表面发生热交换,带走安全壳表面的热量。随着传热的进行,空气温度上升,又有利于空气的向上流动。最后,空气到达安全壳顶部,,经屏蔽构筑物中心顶部的排气口排向最终热阱[29]。

机架,机柜,模件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系2-5 所示。从机柜的正面的可以看到各层机架及所构成的模件组要是输入输出或者通讯模块的终端(TU)。电缆通过机柜顶部兰实现信号的抗干扰屏蔽作用。电源模块一般位于机柜上部,模件和一个前端模件,将交流电转换为各模件工作所需要的直 HSL 终端、调制解调器等均位于机柜的下部,实现通讯信息个 AC160 柜门上部装有两个风扇用于柜内散热通风,下部前位开关,同时柜内顶部装有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机柜状递给 ITP 用于实时监测各机柜的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竹天奇;唐秋月;;核电站设计基准事故和专设安全设施[J];科技展望;2015年29期

2 陈杰;陈冬雷;张瑜;赵伟宁;张亮亮;;核电厂数字化保护和安全监测系统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5年07期

3 徐冬苓;;基于RBD方法的数字化反应堆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年07期

4 张之华;叶茂;罗昕;钱达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思考与警示[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2期

5 刘s

本文编号:2667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67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