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山地背景材料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及迷彩服伪装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0-04-25 06:17
【摘要】:随着侦察和伪装技术的发展,迷彩服的伪装性能已不能局限于可见光范围,针对近红外伪装的迷彩服已经被陆续开发出来,其中林地型迷彩服较为成熟。恰当的可见光-近红外伪装效果评价方法能有效的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迷彩服的开发和优化工作。目前迷彩服的可见光-近红外伪装效果评价方法鲜见报道,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一些补充工作。以山地作为背景,先确定制样方法,然后在对山地背景材料进行取样、制样、测试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并描述材料的光谱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对试样和波长分别进行系统聚类,重点结合反射光谱特征对波段进行分类,并以此分段确定合理的光谱范围来对迷彩服的可见光-近红外伪装效果进行评价。旨在探求一个可行的迷彩服可见光-近红外伪装效果评价流程和方法。山地背景材料主要包括植被、土壤和岩石三大类,分别对应迷彩服上的三类斑块。实验表明:植物叶片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特征相似,可见光区域内,在其颜色波段形成相应的“色峰”;在“近红外高原”受多种因素影响只会造成反射率大小不同。植物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普遍较高,黄土次之,岩石反射率值范围较广,但大部分都较低。样品的聚类分析表明季节是影响绿色植被近红外反射率的最显著因素;夏季,影响反射率的因素为: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新叶和成叶、针叶型植物、平行叶脉植物。在可见光范围内,土壤和岩石的光谱曲线在其颜色波段形成缓峰,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普遍没有植物高。波长的聚类分析有效获得了光谱特征在具体波段上的分布,为评价迷彩服伪装效果提供了基础。绿色植被、黄土和岩石的光谱曲线在不同不断离散程度不同。依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光谱特征作出评价迷彩服伪装效果的光谱范围,并对迷彩服进行评价。
【图文】:

物理模型,背景,探测器,光源


图 1 光源、目标、背景和探测器之间的物理模型物质构成义上是指的作战时所有自然界空间上的集合,作战部为了尽可能的减小目标和背景的差异,降低被侦察发背景组成材料的侦察特性。可见光-近红外伪装属于可知,要想达到理想的伪装效果,目标的反射率应尽射率。山地型背景的主要材料有植被、土壤和岩石。被上覆盖面积最大的一类生命体,,常见如树木、灌木、共计约 35 万个物种。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拥)构成的细胞壁。几乎所有绿色植物可以从土壤和空气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参数设置,可见光


图 2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其参数设置3.2 地表土壤反射光谱3.2.1 地表土壤反射光谱预测试自然地表土壤难以制成均匀统一的制样,一般都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土壤样品经过研磨、过滤后直接利用光线探头测试,另一种方法是土壤样品经过研磨、过滤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后转移到载玻片上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在进行测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前者制样过程简单易行,但难以保证各个土壤样品的均一性,从而会对测试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后者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干燥过程易导致样品的龟裂,造成制样状态的不理想,但是干燥后的样品质地比较均一,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本文中土壤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取样采用四分法,四分法也叫圆锥四分法,先把土壤试样按照实验要求充分研磨,通过一定目数的孔筛后再均匀混合,并把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41.7;O65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敬雪;霍瑞亭;;林地背景下的可见光及近红外伪装的研究[J];染整技术;2014年12期

2 史舟;王乾龙;彭杰;纪文君;刘焕军;李曦;Raphael A VISCARRA ROSSEL;;中国主要土壤高光谱反射特性分类与有机质光谱预测模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5期

3 孔韦韦;雷英杰;;基于NSST域人眼视觉特性的图像融合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许丽颖;王庆芬;张俊晟;王立凤;肖杰;;九种不同类型彩叶植物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北方园艺;2013年06期

5 郭利;徐国跃;李澄;秦锐;丁儒雅;;一种新型近红外伪装涂层的制备及光谱性能研究[J];红外技术;2012年10期

6 阚学敏;;光子的质量与真空中光速的色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王世斌;印鸣;;南京地区安吉白茶叶绿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杨玉杰;刘志明;胡碧茹;吴文健;;基于光谱分析的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设计[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6期

9 徐园园;蔡再生;何可立;张钧良;;不同背景下棉织物的近红外伪装[J];印染助剂;2009年03期

10 宋东亮;沈君辉;李来庚;;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639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39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