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中国茶文化内涵塑造

发布时间:2020-06-28 09:05
【摘要】:茶为国饮,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雅文化代表的中国符号。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内,中国茶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外,在几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也作为一种中国符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文献的分析,尝试探讨茶从一种简单的植物演变成为一种庞大的文化形态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分析茶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点,以期为中国茶品牌的发展提供文化内涵的支撑和借鉴。论文正文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梳理了茶、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文献的记载和实物考究两方面论证茶和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然后才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地。从药用到饮用,茶文化的萌芽最早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在其中发现了精神文化的东西。到唐代,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即陆羽《茶经》的问世,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里程碑,并在宋代成熟至鼎盛。到后来的朝代直至今日,都有所传承与创新。第二章,分析了茶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升格为国饮的原因,以及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茶自身的物理特性,药食同源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大特征,在医药等概念并不清晰的时代,人们朦胧地尝试从食物中去寻找治病的良方,而茶正好具备了药用功能,于是得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开始被利用。第二、禅茶的结合,僧侣饮茶成风,名山深处往往有着古老的寺庙,而上乘的茗茶也都来自大山。第三、文人的参与和主导,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人生哲学体系不谋而合,从而文人自然成为茶文化的主导,实现了茶从俗飞跃到雅的文化境界。第三章,列举出中国茶品牌存在的系列问题,呼吁在中国茶品牌建设时注入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以八马茶叶的品牌塑造为例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三版后语[J];农业考古;2000年02期

2 鲁明;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J];农业考古;2000年04期

3 程启坤;20世纪的中国茶文化[J];中国茶叶;2001年02期

4 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年04期

5 石慧敏;让洋学生与茶结缘——新世纪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点思考[J];农业考古;2001年02期

6 于光远;中国茶文化[J];中国茶叶;2003年03期

7 邵迅,陈刚;中国茶文化沃土中的新葩——《中国茶文化系列》从书策划、编辑后记[J];茶叶;2003年01期

8 张利平;中国茶文化与佛教[J];茶业通报;2003年02期

9 施由民;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J];农业考古;2003年02期

10 张德生;对于中国茶文化在新世纪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工藤佳治;;一个局外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现状与发展[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2 俞学文;;北京奥运与中国茶文化[A];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C];2006年

3 徐晓村;;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A];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C];2006年

4 苏庆祥;;略论中国茶文化及其现实经济意义[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A];乌蒙论坛(总第107期)[C];2014年

6 龚永新;张耀武;;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平;;谈中国茶文化中之道缘[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平;;再谈中国茶文化中之道缘——茶饮中的“神仙”和“长生”思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庚;范燕丽;;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关于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十点探讨[A];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C];2006年

10 严志慧;罗军武;;道教与中国茶文化[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漠;首批中国茶文化领域研究员产生[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2 记者 杨健;余姚评上“中国茶文化之乡”[N];解放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醉 报道组 张伟;余姚获“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N];浙江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量迪 余姚 记者站 张伟 卢众 通讯员 李荣荣;余姚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N];宁波日报;2010年

5 张莎 李文超 谢源泽;共寻中国茶文化真谛[N];闽北日报;2012年

6 白庚胜;中国茶文化与民族精神[N];文艺报;2013年

7 ;中国茶文化[N];广州日报;2004年

8 赵连颇;文化中品味吴裕泰[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9 华成明邋董在虎;云南大学成立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安明霞;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婧;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喻霜霜;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探索[D];湘潭大学;2015年

3 金晓霞;源于传统文化,孕育现代设计—茶具设计与制作的探索和尝试[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孙嘉;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5 谷津阳子(Yatsu Yoko);中国茶艺在日本推广现状及前景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棋;基于禅茶精神“正、清、和、雅”的茶道辅助用品设计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

7 张曼;中国茶文化内涵塑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周琳;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教学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邱尚周;中国茶文化空间形态研究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2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32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