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适合北京地区胖体中年女性的基础纸样设计

发布时间:2020-09-30 21:41
   女性进入中年以后,由于新陈代谢的减弱和生育的原因,皮下脂肪不断沉积,体型与青年女子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被归为特殊体型。我国目前现行的体型划分标准并不能准确反映胖体中年女性的体型特征,使得该标准下企业生产的服装难以满足胖体中年女性着装适体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内针对胖体中年女性的品牌较少且大多数仍处于起步阶段,所设计的服装往往难以满足胖体中年女性对美的需求。此外,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是影响人体体型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针对性的对消费群体进行体型特征研究,对企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年龄在40-55岁的胖体中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群体女性进行人体数据的测量,分析其体型变化特点,重新对该群体进行体型分类,建立相应的衣身基础纸样。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采用筛选的方式随机抽取了北京地区200名胖体中年女性作为此次研究样本,通过照相计测法和马丁计测法得到了与体型相关的22个部位数据,测量部位主要针对该群体女性臀部以上的躯干部位。从多个角度对实际测量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异常值筛选、正态分布检验、频数分布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和相关性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该群体女性的主要控制部位以胸围和身高作为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共计13个。运用定量和定向的方式对该群体女性进行体型变化特点的分析,包括体型主要变化部位的分析、胸身比指数分析、胸背宽比指数分析、肩斜角度分析、胸腰差、腰腹差和腰臀差分析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北京胖体中年女性的体型变化主要集中在围度的变化,其中腰围、腹围和臀围变化最为显著,体型表现为凸腹体。根据所测主要部位数据的均值描绘出该群体女性正面和侧面的体型外轮廓图,并将其与北京地区青年女性的体型外轮廓图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该群体女性的体型变化特点。根据北京胖体中年女性的体型特征,以胸臀差为体型划分的标准,对该群体重新进行了体型划分。将胸臀差在-16~-12cm、-11~-7cm、-6~-1cm、0~4cm、5~9cm的体型分别定义为PZA体型、PZB体型、PZC体型、PZD体型和PZE体型,其中PZ是指胖体中年女性,A、B、C、D、E为其体型分类的代号。体型的划分档差为5cm,其中PZC作为标准体型,体型的划分标准为6cm,确定了各个体型中间体的主要控制部位数据。最终以PZC体型的中间体各部位数据为标准,利用短寸式制图法建立纸样,并通过样衣试穿的方式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适合胖体中年女性穿着的衣身基础纸样。
【学位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941.2
【部分图文】:

计测,人体


9图 2 人体计测基准线的目的和内容,最终确定所需计测点和计测基准线为:正中矢状面的最高点。骨端上部连接左右锁骨的直线与正中失状面的交点。七颈椎突出点。外侧三角斜方肌前端,前颈窝点与后颈椎点的连线与肩骨的肩峰外侧最突出的点。窝裂缝上端的点。窝裂缝上端的点。中点。

计测,基准线,人体


9图 2 人体计测基准线的目的和内容,最终确定所需计测点和计测基准线为:正中矢状面的最高点。骨端上部连接左右锁骨的直线与正中失状面的交点。七颈椎突出点。外侧三角斜方肌前端,前颈窝点与后颈椎点的连线与肩骨的肩峰外侧最突出的点。窝裂缝上端的点。窝裂缝上端的点。中点。

箱型,腰围


第 3 章 测量数据分析7 是后背宽的箱型图,其中后背宽的最小值为 35cm,最大值为 44cm,编号为 196 的后背宽数据出现异常值。其他各测量部位数据的箱型图见附录 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淑华;曹卫群;;基于CLO3D的虚拟服装设计[J];电子科学技术;2015年03期

2 卜彤彤;周宁;;浙江地区中老年女性上半身体型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年12期

3 刘咏梅;代虹;;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体型研究[J];纺织学报;2010年10期

4 匡才远;李荣;吴亚军;于永波;;女体体型分类指标研究[J];纺织导报;2010年09期

5 刘咏梅;刘博飞;张文斌;米婷婷;;基于体型变化的东华原型修正[J];纺织学报;2009年11期

6 葛彦;;基于中老年女性的体型分类标准比较分析[J];国外丝绸;2008年06期

7 宋茜;张一心;;中国女子体型划分方法探讨[J];中国纤检;2008年07期

8 白莉红;张文斌;;女装号型标准中体型的划分方法[J];纺织学报;2006年07期

9 陈明艳;成年女性体型特征及其服装样板设计[J];纺织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瑜,张祖芳;基于中老年体型特征的服装号型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831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31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