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酚类物质生物活性、生物利用度及其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9 14:48
乳腺癌是世界各地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日常饮食中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糖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饮食调控以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沙棘(Hippopha?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作为药食同源资源收载于历版《药典》中,为我国蒙医、藏医习用药材。本文系统分析了沙棘浆果中酚类植物化学物的抗氧化、抗增殖活性,应用模拟消化和Caco-2吸收模型评价酚类物质的体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利用度,借助癌细胞模型和肿瘤移植模型,探究酚类活性成分体内外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乳腺癌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本研究对功能性食品开发和抗癌活性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亚种沙棘酚类物质的测定:Sinensis、Yunnanensis、Mongolica和Turkestanica等4个亚种中的游离酚含量范围为:27.23±1.89~38.44±1.35 mg GAE/g DW,游离态是沙棘多酚的主要存在形式,Sinensis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亚种...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沙棘资源及其研究现况
1.3 沙棘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1.3.1 沙棘酚类化合物的组成
1.3.2 沙棘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1.4 沙棘酚类物质生物利用率
1.4.1 胃肠道屏障
1.4.2 生物利用率评价模型
1.4.3 生物利用率的促进方式
1.5 乳腺癌的分型及实验模型
1.5.1 乳腺癌的分型
1.5.2 实验模型
1.6 酚类抑制乳腺癌的相关机制
1.6.1 酚类物质辅助化学药物或其他活性成分的协同抑癌作用
1.6.2 乳腺癌相关信号转导途径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亚种沙棘果实中酚类物质组成、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的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沙棘游离态植物化学物的提取
2.3.2 沙棘结合态植物化学物的提取
2.3.3 提取物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2.3.4 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5 游离态植物化学物的组成分析
2.3.6 沙棘植物化学物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2.3.7 沙棘植物化学物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PSC)的测定
2.3.8 细胞的培养
2.3.9 沙棘植物化学物细胞抗氧化活力(CAA)的测定
2.3.10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增殖活性测定
2.3.11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亚种沙棘植物化学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2.4.2 沙棘植物化学物中主要活性成分
2.4.3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氧化能力
2.4.4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增殖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棘酚类物质体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利用度促进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棘多酚的化学提取法
3.3.2 沙棘果实体外模拟消化
3.3.3 总酚含量的测定
3.3.4 消化液中酚类成分的检测
3.3.5 消化液生物活性
3.3.6 沙棘多酚体外吸收效率
3.3.7 沙棘多酚生物可利用度及其SMEDDS制备
3.3.8 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沙棘消化后多酚含量及种类的变化
3.4.2 沙棘消化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变化
3.4.3 沙棘酚类物质体外吸收效率及其吸收机制
3.4.4 TFH-SMEDDS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利用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棘黄酮醇类联合抑制肝癌及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单体化合物IS、QE及KA的抗增殖活性及细胞毒性
4.3.2 单体化合物联合作用于癌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参数计算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体及协同作用时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
4.3.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
4.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体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肝癌细胞HEPG2活性的抑制作用
4.4.2 IS、QE及KA联合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果分析
4.4.3 CI值分析
4.4.4 交互作用的DRI值
4.4.5 IS联合QE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4.4.6 IS和KA对MDA-MB-23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7 IS和KA通过线粒体调节内在途径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
4.4.8 IS和KA通过调控PI3K/AKT及P38MAPK通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黄酮醇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5.3.2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方案
5.3.3 IS、KA、IS+KA及IS-SMEDDS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5.3.4 免疫组化(IH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
5.3.5 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5.3.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IS、KA、IS+KA和IS-SMEDDS对裸鼠的急性毒性
5.4.2 IS、KA、IS+KA和IS-SMEDDS对荷瘤裸鼠体重和器官状态的影响
5.4.3 IS、KA、IS+KA和IS-SMEDDS对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体积的影响
5.4.4 IS、KA、IS+KA和IS-SMEDDS对移植瘤裸鼠实体瘤重的影响
5.4.5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
5.4.6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
5.4.7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38、P53蛋白的表达水平
5.4.8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AKT、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
5.4.9 RT-PCR分析肿瘤组织中相关基因PI3K、CASPASE-9、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J]. Mei Yang,Chang-Zhi Hu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41)
[2]我国沙棘药用历史记载及药品开发现状[J]. 王宏昊,孙欣,花圣卓,滕晓萍.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2(04)
[3]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与黄酮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黄酮肠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亚之,欧喜笑,郑颖. 中草药. 2009(10)
[4]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J]. 杨志刚,卢顺光,赵梅霞.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5(04)
[5]异鼠李素对肺癌的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的初步探讨[J]. 朱玲,王正荣,周黎明,杨春蕾,张尊真,肖静,任富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5(05)
[6]沙棘籽渣黄酮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J]. 章平,毛玉昌,孙斌,钱旻,瞿伟菁. 癌症. 2005(04)
[7]沙棘籽渣黄酮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研究[J]. 孙斌,章平,瞿伟菁,张晓玲,庄秀园,杨煌建. 中药材. 2003(12)
[8]沙棘的研究概况[J]. 金怡,姚敏. 中医药信息. 2003(03)
[9]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J]. 陈学林,马瑞君,孙坤,廉永善.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3)
[10]沙棘的研究进展[J]. 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关崇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博士论文
[1]PI3K/AKT/mTOR和miR-22/c-Myc信号通路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干预研究[D]. 杨诚.山东大学 2017
[2]纳米药物治疗乳腺癌的代谢组学研究[D]. 胡依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7
[3]异鼠李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杨春蕾.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2787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沙棘资源及其研究现况
1.3 沙棘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1.3.1 沙棘酚类化合物的组成
1.3.2 沙棘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1.4 沙棘酚类物质生物利用率
1.4.1 胃肠道屏障
1.4.2 生物利用率评价模型
1.4.3 生物利用率的促进方式
1.5 乳腺癌的分型及实验模型
1.5.1 乳腺癌的分型
1.5.2 实验模型
1.6 酚类抑制乳腺癌的相关机制
1.6.1 酚类物质辅助化学药物或其他活性成分的协同抑癌作用
1.6.2 乳腺癌相关信号转导途径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亚种沙棘果实中酚类物质组成、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的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沙棘游离态植物化学物的提取
2.3.2 沙棘结合态植物化学物的提取
2.3.3 提取物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2.3.4 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5 游离态植物化学物的组成分析
2.3.6 沙棘植物化学物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2.3.7 沙棘植物化学物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PSC)的测定
2.3.8 细胞的培养
2.3.9 沙棘植物化学物细胞抗氧化活力(CAA)的测定
2.3.10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增殖活性测定
2.3.11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亚种沙棘植物化学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2.4.2 沙棘植物化学物中主要活性成分
2.4.3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氧化能力
2.4.4 沙棘植物化学物的抗增殖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棘酚类物质体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利用度促进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棘多酚的化学提取法
3.3.2 沙棘果实体外模拟消化
3.3.3 总酚含量的测定
3.3.4 消化液中酚类成分的检测
3.3.5 消化液生物活性
3.3.6 沙棘多酚体外吸收效率
3.3.7 沙棘多酚生物可利用度及其SMEDDS制备
3.3.8 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沙棘消化后多酚含量及种类的变化
3.4.2 沙棘消化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变化
3.4.3 沙棘酚类物质体外吸收效率及其吸收机制
3.4.4 TFH-SMEDDS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利用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棘黄酮醇类联合抑制肝癌及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单体化合物IS、QE及KA的抗增殖活性及细胞毒性
4.3.2 单体化合物联合作用于癌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参数计算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体及协同作用时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
4.3.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
4.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体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肝癌细胞HEPG2活性的抑制作用
4.4.2 IS、QE及KA联合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果分析
4.4.3 CI值分析
4.4.4 交互作用的DRI值
4.4.5 IS联合QE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4.4.6 IS和KA对MDA-MB-23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7 IS和KA通过线粒体调节内在途径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
4.4.8 IS和KA通过调控PI3K/AKT及P38MAPK通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黄酮醇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5.3.2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方案
5.3.3 IS、KA、IS+KA及IS-SMEDDS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5.3.4 免疫组化(IH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
5.3.5 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5.3.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IS、KA、IS+KA和IS-SMEDDS对裸鼠的急性毒性
5.4.2 IS、KA、IS+KA和IS-SMEDDS对荷瘤裸鼠体重和器官状态的影响
5.4.3 IS、KA、IS+KA和IS-SMEDDS对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体积的影响
5.4.4 IS、KA、IS+KA和IS-SMEDDS对移植瘤裸鼠实体瘤重的影响
5.4.5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
5.4.6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
5.4.7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38、P53蛋白的表达水平
5.4.8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AKT、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
5.4.9 RT-PCR分析肿瘤组织中相关基因PI3K、CASPASE-9、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J]. Mei Yang,Chang-Zhi Hu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41)
[2]我国沙棘药用历史记载及药品开发现状[J]. 王宏昊,孙欣,花圣卓,滕晓萍.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2(04)
[3]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与黄酮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黄酮肠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亚之,欧喜笑,郑颖. 中草药. 2009(10)
[4]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J]. 杨志刚,卢顺光,赵梅霞.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5(04)
[5]异鼠李素对肺癌的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的初步探讨[J]. 朱玲,王正荣,周黎明,杨春蕾,张尊真,肖静,任富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5(05)
[6]沙棘籽渣黄酮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J]. 章平,毛玉昌,孙斌,钱旻,瞿伟菁. 癌症. 2005(04)
[7]沙棘籽渣黄酮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研究[J]. 孙斌,章平,瞿伟菁,张晓玲,庄秀园,杨煌建. 中药材. 2003(12)
[8]沙棘的研究概况[J]. 金怡,姚敏. 中医药信息. 2003(03)
[9]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J]. 陈学林,马瑞君,孙坤,廉永善.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3)
[10]沙棘的研究进展[J]. 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关崇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博士论文
[1]PI3K/AKT/mTOR和miR-22/c-Myc信号通路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干预研究[D]. 杨诚.山东大学 2017
[2]纳米药物治疗乳腺癌的代谢组学研究[D]. 胡依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7
[3]异鼠李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杨春蕾.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2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68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