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和舍饲绵羊肉的脂肪酸特征及判别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06 09:47
内蒙古盛产天然放牧牛羊肉,规模化舍饲也在迅速发展,不同的饲养模式必然造成肉品质的差异。脂肪和脂肪酸(Fatty Acids,FAs)不仅关系肉的营养特征,也影响或决定其品质和滋气味。放牧和舍饲绵羊肉的FAs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从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盟市9个旗县采集放牧羊肉234份和舍饲羊肉44份,气相色谱法测定羊肉中的FAs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化学计量学聚类分析,建立和优化放牧与舍饲绵羊肉的判别模型。总样本、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羊肥尾FAs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放牧和舍饲聚类都有显著的分离;提示可以用FAs指纹建立放牧与舍饲绵羊肉的判别模型。放牧肉α-亚麻酸(α-C18:3n3)等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C14:1 和 C14:0 显著高于舍饲肉,尤其 n-3PUFA和α-C18:3n3分别是舍饲肉的6.2倍和4.9倍;舍饲肉中亚油酸(C18:2n6c)等n-6系列PUFA、C18:1n9t等反式脂肪酸(TFA)、C17:0、C17:1和C15:0显著...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脂肪酸的类别
1.2 脂肪酸与健康
1.3 脂肪酸与肉品质
1.4 畜肉脂肪酸影响因素
1.4.1 饲养方式及日粮
1.4.2 品种
1.4.3 性别
1.4.4 年龄
1.4.5 部位
1.4.6 其他影响因素
1.5 脂肪酸测定方法
1.6 化学计量学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脂肪酸的测定
3.1.1 样品称取和水解
3.1.2 脂肪的提取
3.1.3 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3.1.4 气相色谱的条件
3.1.5 脂肪酸甲酯定性和定量分析
3.2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脂肪酸
4.2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4.2.1 股二头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2.2 背最长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2.3 羊肥尾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3 放牧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3.1 放牧7个旗县绵羊脂肪酸特征
4.3.2 鄂温克旗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4 舍饲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4.1 舍饲2个旗县绵羊脂肪酸特征
4.4.2 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4.5 放牧和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5 讨论
5.1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2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5.3 放牧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4 舍饲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5 放牧和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5.6 本研究创新点
5.7 研究不足和今后工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51618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脂肪酸的类别
1.2 脂肪酸与健康
1.3 脂肪酸与肉品质
1.4 畜肉脂肪酸影响因素
1.4.1 饲养方式及日粮
1.4.2 品种
1.4.3 性别
1.4.4 年龄
1.4.5 部位
1.4.6 其他影响因素
1.5 脂肪酸测定方法
1.6 化学计量学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脂肪酸的测定
3.1.1 样品称取和水解
3.1.2 脂肪的提取
3.1.3 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3.1.4 气相色谱的条件
3.1.5 脂肪酸甲酯定性和定量分析
3.2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脂肪酸
4.2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4.2.1 股二头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2.2 背最长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2.3 羊肥尾在放牧和舍饲条件的脂肪酸特征
4.3 放牧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3.1 放牧7个旗县绵羊脂肪酸特征
4.3.2 鄂温克旗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4 舍饲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4.4.1 舍饲2个旗县绵羊脂肪酸特征
4.4.2 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4.5 放牧和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5 讨论
5.1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2 放牧和舍饲绵羊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5.3 放牧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4 舍饲地区绵羊肉脂肪酸特征
5.5 放牧和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5.6 本研究创新点
5.7 研究不足和今后工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51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5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