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稀土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裂解生物油含氧化合物脱氧

发布时间:2020-03-31 13:15
【摘要】:生物油催化裂解工艺具有投入成本低、操作工艺简单和生产条件安全等优点,在生物油脱氧提质、制备燃料和化工产品等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催化裂解条件,设计并搭建了相应的反应装置。选取生物油中代表性物质乙酸乙酯、二丙酮醇、糠醛和愈创木酚等含氧化合物进行催化裂解试验。制备并使用不同改性分子筛催化剂,采用BET、XRD、NH3-TPD、S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研究不同催化剂作用下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效率。采用HZSM-5、HY和MCM-41等广泛用于原油裂解催化剂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进行催化裂解试验。研究发现,添加催化剂后,含氧化合物裂解效率提高,其中HZSM-5催化作用后,模型化合物总转化率达到65.98%,催化裂解后芳香烃选择性最高,为7.36%,有效的提高了裂解脱氧效率。催化裂解产物包括苯、甲苯、乙苯、(邻、间、对)二甲苯、萘等芳香烃类物质,同时也含有部分脱氧产物,如2-甲基呋喃、2-乙基呋喃等,根据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液体组分分布初步提出催化裂解反应路径。考察不同硅铝比HZSM-5对模型化合物催化脱氧性能的影响。对比发现,硅铝比为50的HZSM-5具有较适中的孔结构和酸性,在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过程中结焦率较低,转化率较高同时芳香烃选择性较高,较适合用于载体作为后续研究。探索性研究La负载量对ZSM-5改性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且对比相同条件下,Ni和P改性ZSM-5后催化裂解效果。结果显示,不同负载量La和不同物质(La、Ni和P)改性后,分子筛催化剂均保持MFI骨架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过程中,La负载量为1.0 wt.%时,结焦率最低,为2.15%,芳香烃选择性最高,为7.28%,同时改性后ZSM-5催化裂解后组分总转化率均保持在50%左右,裂解转化效率不高。制备HZSM-5分子筛并对其进行稀土元素La、Ce和过渡金属元素Ni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分子筛总酸量增加,酸强度由强酸向中强酸方向移动。不同元素改性后分子筛催化剂对模型转化率均出现下降,而芳香烃选择性明显提高,其中稀土改性后芳香烃选择性提高最明显,Ce-HZSM-5催化后芳香烃选择性达46.37%。
【图文】:

酯化反应机理,固体酸催化,生物油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9等,固体酸催化下酯化反应机理如图1.1[44]:图1.1 固体酸催化下酯化反应机理Fig.1.1 Reaction mechanism for solid acid catalysed esterificationYichen Liu等[45]人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不同比例的硫化ZrO2-TiO2催化剂对乙酸和乙醇的模型反应进行催化酯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生物油经过催化酯化后,热值从8.08提升至22.7 kJ/g,乙酸峰面积从15.87%下降到0.774%,燃料特性明显提高,SO42 /ZrO2 TiO2有助于催化酯化反应进行从而提高生物油品质。Wang Jinjiang等[46]人选择732和NKC-9型离子交换树脂作为酯化催化剂提质生物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和甲醇酯化反应在间歇式反应器中进行,提质后的生物油酸值酸值分别下降了88.54%和85.95%,热值分别提高了32.26%和31.64%,粘度下降了约97%。Maria Milina等[47]人提出生物油先催化酯化再加氢精制的方法

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脱水反应,路径


11类、酚类、醛类、酮类和酸类的模型化合物物产率、液体分布和催化剂失活影响,,并提出了不同种类物质的催化裂解路径如图1.2所示。图1.2 不同种类物质的催化裂解路径Fig.1.2 Reaction scheme for different kinds of components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化合物低温下主要为脱水反应,250℃后开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C5以上的烯烃,310℃后烯烃开始生成烷烃(甲基化、异构化、氢转移)和少量的芳香烃(环化、脱氢和芳构化),温度高于400℃后大分子裂解,从难到易为烯烃、烷烃、芳香烃;催化剂酸强度对于脱水作用显著,而反应过程中的更高C数的烯烃形成和裂解就需要更高的酸强度。同时适当的水含量可以减少结焦生成,然而温度当温度为450℃时,水含量超过75%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培勤;臧哲学;孙绍晖;陈俊武;;生物油的分离与分析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8年05期

2 梁伟;王铁军;张琦;;生物油燃烧技术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9年01期

3 王景华;崔洪友;李志和;易维明;;生物油的性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4 阮仁祥;李文志;张颖;朱锡锋;;生物油轻组分的催化氢化与酯化[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3期

5 王锦江;常杰;范娟;;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6 魏晴;魏贤勇;梅丽敏;宗志敏;;生物油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6期

7 肖森;杨坦坦;李永军;王丽红;;物料种类对热解液化生物油成分的影响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年02期

8 朱锡锋;陆强;郑冀鲁;郭庆祥;朱清时;;生物质热解与生物油的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6年12期

9 王琦;王树荣;王乐;谭洪;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10 姚燕;王树荣;王琦;刘倩;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替代动力燃油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玉福;胡献国;王琼杰;李文东;;生物油的精制对其腐蚀与磨损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琦;常杰;吴创之;王铁军;;生物油改质提升研究的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王九;陈波水;方建华;安建勇;;新型代用燃油—生物油应用研究进展[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玉福;胡献国;俞辉强;胡立人;;蓝藻/绿藻共液化生物油的润滑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春泽;张睿哲;杨静;戴立益;;藻类水热法催化转化为生物油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6 周东;张良;张士成;付洪波;陈建民;;大型海藻浒苔水热液化提取生物油[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田启魁;吕兆林;张行;李瑞;;快速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工艺基础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刘松锋;高岩;王洪艳;;近临界水提取棒状玉米秸秆中生物油[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9分会:应用化学[C];2014年

9 王丽红;易维明;柏雪源;殷哲;;生物质热解产物分析与生物油/柴油乳化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刘荣厚;蔡均猛;邓春健;梅晓岩;沈飞;吴汉靓;王远远;黄彩霞;;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友 通讯员  汪明星;生物油在肥试产成功[N];安徽日报;2007年

2 记者 姜海;美开发出家禽废弃物转化生物油装置[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邱阳;新技术可用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生物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4 记者 彭德倩;5吨浒苔=1吨“生物油”[N];解放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纯友;两吨秸秆可产生物油一吨[N];安徽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敬农;两吨秸秆可产一吨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6年

7 赵佳怡;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中获取新能源[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杨保国;中科大热解液化秸秆制生物油[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信永华;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赵凤华 信永华;从烟道气中“寻找”生物油[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燕;生物油的分馏及品位提升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杨续来;生物油的烯烃改性精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熊万明;生物油的分离与精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彭锦星;木质原料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及生物油分级催化提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郑先伟;生物油分级调变与催化加氢提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叶俊;生物油催化提质催化剂制备及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徐兴敏;生物质热解油催化加氢脱氧提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8 谢华清;CO_2吸附强化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周铭昊;水相生物油提质制备含氧燃料催化剂制备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蔡勤杰;基于分子蒸馏分离的生物油催化裂化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生物油乳化及其乳化液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阮仁祥;生物油的精炼提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黄锋;钌、铑、镍、钯络合物催化精制生物油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贺博;生物油的分级分离和初步改性[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宏伟;生物油相分离与提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黄相振;微波辅助液化木质素制取生物油及残余木质素的消解[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美惠;减压蒸馏生物油与乙醇在金属负载微介孔分子筛上共催化裂化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纯建;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质及模型化合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翟康;负载型非晶态催化剂对生物油催化提质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方丽娜;微藻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过程控制及分析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09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09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