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基于红外加热的生物质热解技术及关键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19:23
【摘要】:生物质能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且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碳源,生物质热解技术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生物质能转化成生物油等其它能源形式,易于储存和使用。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生物质热解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生物质热解反应条件苛刻,主要包括无氧或有限氧反应环境、气体产物极短停留时间(2s以内)、极高的加热速率(102~104℃/S),所以,传统的生物质热解反应装置往往结构复杂、操作程序繁琐,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使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失去意义。本文改变传统的生物质热解反应装置的加热方式,利用红外加热原理设计了生物质热解反应装置,并考虑了反应副产物焦炭的重复利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几种传统的生物质热解反应装置的工作原理,总结了传统加热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红外加热的优势。根据红外加热原理总结了红外加热器的结构形式,分析了基于红外加热的生物质热解反应的可行性。(2)根据生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热解机理,总结得到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主要吸热成分。根据主要吸热成分的红外光谱图确定了生物质的红外吸收带。根据吸收带选择了红外涂料,并介绍了红外涂料的使用工艺。(3)设计了基于红外加热的生物质热解反应装置的主要结构,对反应器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对燃烧室燃烧过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燃烧室煤气、空气的进气速度和进气口直径。设计了燃烧室的保温结构,并计算得到保温层厚度。计算得到燃烧室烟囱的内径和高度,确定了燃烧室密封结构。(4)对反应器燃烧室内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目的是得到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根据反应阶段的不同,燃烧室内燃料也会不同。因此,分别进行了反应初期煤气燃烧模拟和反应后期焦炭燃烧模拟以及焦炭、煤气同时燃烧模拟。为了达到反应温度要求和温度均匀性要求,分别对燃料不同速度进行了燃烧模拟,从而得到了最佳温度分布。
【图文】:

示意图,热解技术


(1)流化床热解技术逡逑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D.S.Scott等人^研制开发了流化床热解反应技逡逑术,如图1.2所示。逡逑生物质逡逑★逦凝器逦凝器逡逑粉碎逦逦逦逡逑—*——邋逦?逡逑筛分逦-1逦h-T-^-TT-逡逑言邋 ̄ ̄逦<逦_逦M邋M逦士逡逑r邋*邋^邋y邋I邋11邋I邋a逡逑床反u逦滤逡逑J邋焦炭收邋 ̄I逦|逡逑^邋生物汕逦一-排气逡逑丨平*炉....1逦气体分析逡逑沙仓逦?<逦,逡逑逦逦c=±逡逑图1.2流化床热解技术示意图逡逑Fig.l邋.2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fluidized邋bed邋pyrolysis邋technology112^逡逑流化床反应器工艺流程包括:①将一种无氧气体作为流化载气,对反应腔内反应物逡逑进行流化加热,有助于均匀加热;②惰性载热体颗粒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与生物质颗粒逡逑混合接触,从而使生物质颗粒被迅速加热,达到反应要求的温度,,主要加热方式为热传逡逑导;③热解产物的气体部分通过反应器的上出口自然跑出,气体中除了小分子热解产物逡逑外还包括灰尘、碳颗粒和流化载气,所以要将热解气体产物送入到分离装置进行分离;逡逑-4-逡逑

原理图,旋转锥反应器,原理图,气体产物


论文逦生成的气体产物就自然向上运动,固体产物运动至内锥壁顶,气体产物由上方出口收集,固体产物焦炭就在外锥得到收生物油,固体产物焦炭被收集,并在外部燃烧室内得到燃烧通过循环装置送入燃烧室内得到燃烧。旋转锥的锥角可以通样就可以改变锥体内空间,通过改变内部压力调节气体产物制气体产物的二次裂解,从而控制生物油产量01。相对于流需要制备流化气体,简化了反应过程,旋转锥反应器具有气油产量高,反应装置体积小等特点。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全金;孙威江;吴占富;;远红外加热技术在茶叶加工及制品中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年04期

2 高扬;解铁民;李哲滨;洪滨;卢淑雯;;红外加热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3年02期

3 路冉冉;商辉;李军;;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3期

4 黄宇;;油田注汽锅炉保温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5 傅利华;郑典模;孙云;;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7年02期

6 王黎明;王述洋;;国内外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的研发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6年11期

7 刘海密;;油田注汽锅炉炉衬保温工艺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6年10期

8 廖艳芬;王树荣;马晓茜;;纤维素热裂解反应机理及中间产物生成过程模拟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9 林木森;蒋剑春;;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现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年01期

10 杨宝生;;新型硅酸铝纤维喷涂衬里在催化余热锅炉上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亿明;木质生物质各组分热解过程和热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刘倩;基于组分的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李滨;转锥式生物质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及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4 谭洪;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述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锥式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均;远红外碳纤维电热加热技术在烟叶密集烘烤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宗滇;水泥回转窑劣质煤富氧燃烧器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芸;基于组分分析的生物质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赵海谦;热采锅炉新型保温结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罗凯;流化床热解液化及生物油品质的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罗渝东;低热值煤层气燃烧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李鹏;小型自动煤气锅炉圆盘式燃烧器的研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40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0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