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基于混合生命周期分析的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水足迹评估

发布时间:2020-05-09 07:42
【摘要】:水对生物质能的生产十分重要。生物质作为低碳能源在解决全球能源供应和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然其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压力。在全球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稀缺的情况下,科学评估生物质能的水资源消耗对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利用第二代生物质—农业废弃物的三种典型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包括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热解多联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采用先进的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法,通过构建系统边界、评估指标和计算模型,首次全面核算了包括生物质农业种植、生物质运输、工厂建筑设施及设备、运行及维护、污水处理五个阶段的中国典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的生命周期水足迹。研究结果显示,三种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中,热解多联产系统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生命周期水足迹为4.62m~3/GJ,远低于直燃发电系统(10.74m~3/GJ)和气化发电系统(20.69m~3/GJ)。对于热解多联产,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三种技术的不同阶段的水足迹中,生物质农业种植阶段的水足迹占比最大,依次占比83.32%,85.89%和90.26%。间接水足迹为总体水足迹的主要构成部分,而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在总体水足迹中的分布则较均匀。另外,对比研究发现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生命周期水足迹均大于传统化石能源;但小于其他生物质利用技术。最后,情景分析表明生物质农业种植阶段的秸秆分配系数会对水足迹核算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其他敏感性分析结果指出提高系统产能效率和高效节水管理措施对降低生命周期水足迹具有明显效果。
【图文】:

醋液,生物质,热化学,路径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水足迹评估方法框架物质直燃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热解多联产为研命周期水足迹。图 2-1 列出了本研究的三种典型生物质均以第二代生物质原料,即农作物秸秆为燃料,经过不同式的能源终产品。生物质直燃发电和生物质气化燃气-蒸均为电能,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终产物为生物质燃气中醋液为非能源产物。燃烧

热转换,生物质,技术系统,边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热化学转换技术系统是开放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进行水足迹分析时,需要将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直接水足迹和间接水足迹均考虑在内。从图 2-2 可知,直接水足迹包括两个方面:(1)生物质原材料农业种植过程中消耗的雨水、地表水等水资源;(2)热转换技术工厂运行阶段维护过程中的河水或者湖水消耗。间接水足迹也包括两个个方面:(1)系统在生物质燃料种植、生物质运输、工厂基础设施修建、设备生产等过程中消耗的大量化肥、农药、柴油、设备等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2)生物质农业种植过程化肥使用带来的农业种植水污染。间接水消耗灌溉服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波;张力小;庞明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兼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与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7期

2 刘杰云;沈健林;邱虎森;王聪;周萍;李勇;吴金水;;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综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3 闫金定;;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年04期

4 闫苗祥;杨军耀;;郑州市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主成分回归分析[J];节水灌溉;2014年07期

5 刘标;陈应泉;何涛;杨海平;王贤华;陈汉平;;农作物秸秆热解多联产技术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6 孙爽;杨晓光;李克南;赵锦;叶清;解文娟;董朝阳;刘欢;;中国冬小麦需水量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5期

7 甄恩明;蔡正达;王文红;;浅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应用潜力[J];云南电力技术;2012年02期

8 吕游;蒋大龙;赵文杰;刘吉臻;;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与燃烧分析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11年04期

9 盖力强;谢高地;李士美;张彩霞;陈龙;;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10 万思本;蔡文钢;王智微;;燃烧生物质水冷振动炉排锅炉的研发及应用[J];热力发电;201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丛丛;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控制方案设计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6年

2 韩菲;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庄钠;引入环境成本的化肥最经济投入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涂玉;污泥调理中混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5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55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b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