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太阳能夏储冬采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1:31
【摘要】:太阳能夏储冬采即利用土壤把春、夏、秋季节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在冬季将储存起来的热能取出来为建筑供暖。实现了太阳能跨季节利用的目的。本文针对于太阳能夏储冬采系统中的土壤储热部分进行研究。针对于不同的埋管间距,不同的运行条件,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埋管间距分别为2米、3米、4米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各部分的参数。导入Fluent软件里进行模拟,利用UDF程序完成了对入口流速的实际控制。在模拟时,建立了9种不同的取热条件,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取热效率以及热利用率。本文希望实现太阳能高温储热,即将土壤加热到80℃以上的高温。储存到土壤中的热量直接为建筑供暖。而不与传统的地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的减少运行费用。所以在开始模拟之前先进行了试模拟,利用较为简单的模型分析达到高温储热的目的能否实现。经过初步的模拟分析,高温储热的设想可以实现。在进行实际模型模拟的过程中发现,在系统刚开始运行的几年里,取热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效果越来越明显。在系统运行到第四年的时候,蓄热量和取热量趋于平衡,效率最高。而系统运行达到平衡时的效率即为系统为建筑供暖的设计参数。所以针对之前提出的不同情况进行了4年的模拟,取第四年的最终数据作为设计依据。并对四年中不同情况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分析其优劣性。最终根据所得数据,以具体建筑为例,将本系统和传统的燃煤锅炉进行对比,分析其经济性和环保效益。
【图文】:

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分布最广,获取最容易[21]。我国地处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储热可分为显热储存、相变储存、化学反应储存。显热储存即利用储热材料的热容量,通过升高或降低材料的温度而实现热量的储存或释放。相变储存即利用储热材料在热作用下发生相变而产生热量储存的过程。化学反应储存即利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形式来进行储存。其中,显热储存原理简单,可用材料资源广泛,成本更相对低廉,研究起步早,实际社会应用也比较广泛,且已经发展到商业开发的水平。目前,对于太阳能显热储存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入地下,利用土壤做太阳能的长期储存容器,成本低,占地少,适合长期储存。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所研究的太阳能夏储冬采指的是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太阳能储存到土壤中,到冬天的时候使用,属于显热储存。2.2 太阳能夏储冬采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化模型,两管,管长,土壤温度


图 4-1 U 型地埋管简化模型1 所示,模型在长 8 米,宽 2 米,,深单 U 型地埋管,管长为 20 米,3 根。管径为 0.032m,U 型管两管间距联的方式连接。在蓄热 1500 小时之化模型蓄热 1500 小时后的土壤温度如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伯章;;BP世界能源统计2014年评论[J];电力与能源;2014年05期

2 曾鸣;;特高压电网:能源互联的关键技术[J];国家电网;2014年10期

3 袁小康;谷晓平;王济;;中国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进展[J];贵州气象;2011年05期

4 董金玲;李国威;;基于Fluent圆管内黏性流体流动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1期

5 张晓明;吴建坤;魏凌敏;;垂直U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徐良才;郭英海;公衍伟;王怀勐;;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3期

7 底冰;马重芳;张广宇;;地埋管式土壤储热系统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8 胡晓伟;施孝增;张海东;范键兵;赵鉴;;热回收降低地源热泵冷热不平衡的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0年02期

9 张小丹;;建筑节能的形势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10 苏庆勇;;地源热泵垂直埋管的传热模型及计算[J];能源工程;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延璇;人工鱼礁流场效应与物理稳定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慧斌;基于季节性储能的地埋管换热器优化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常立存;跨季节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周正阳;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雷;复合土壤源热泵系统能耗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靳志会;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运行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让;高温储热埋地换热器性能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7 郑国良;CFD技术在室内空气品质预测中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韩敏霞;太阳能土壤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组合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7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67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